写作这件事,其实年初我就计划了,并且是在已经充分明确了我为什么要写作,写作能带给我什么。可以说内心意愿是很强了,绝不是什么心血来潮。
然而,半年过去了,不是没时间,就是没灵感。刚开始想还是等生活规律了,现在又想等孩子上学了,估计9月孩子上学后,我还会再想等我工作确定了,等我考试通过了……总之,无法开始。
现在,终于在红娟的推动下,迈出了第一步,虽然晚了点,但是既然开始了,就不要草草结束。
正好最近学了“执行意图”,来实践一下吧。
什么是执行意图?
执行意图是什么呢?执行意图简单来讲,就是“如果出现了情况X,那么我就做出Y反应”模式。执行意图要想帮助目标达成,需要同时满足3个条件:
1、X“可感知”,能够感知才能够触发;
2、Y“可执行”的,可执行你才可以直接行动;
3、障碍“可化解”,感知到也执行了,但是障碍还在,那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感受一下什么叫可感知、可执行、可化解。比如,影响我完成每周写作目标的障碍是我有空的时候就玩手机停不下来,无法开始。那么我制定了如下“执行意图”:
例1:如果:我周六晚上8点在家,那么:我到书房写作1小时。
这是一个有效的执行意图吗?(Y是可执行的,但是X是否感知不确定,如果你定了晚上8点的闹钟,并改成如果我听到了晚上8点的闹钟,那么我写作1小时,这就是有效的执行意图)
例2:如果:我周日晚上吃完晚餐,那么:我就写一篇有深度的公众号文章。
这是一个有效的执行意图吗?(X是可以感知的,但是Y是不是一定可以执行呢,你可以做到写,但能做到写完吗?能保证有深度吗?如果改成如果我周日晚上吃完晚餐,那么我就写作半小时,这就是有效的执行意图。)
例3:如果:我周日晚上吃完晚餐,那么:我走进书房。
这是一个有效的执行意图吗?(X可感知,Y可执行,但我走进书房并不能确定不玩手机,也不能保证开始写作,没有化解障碍)
例4:如果:我准备去书房写作,那么:我先把手机放进卧室抽屉里,再坐到书桌前。
这是一个有效的执行意图吗?(是的,X可感知,Y可执行,可化解玩手机的障碍)
如何运用“执行意图”?
我们知道有效的“执行意图”需要X可感知,Y可执行,障碍可化解,那么我们如何制定出有效的执行意图呢?
1、 找出障碍行为。
2、分析障碍原因。
3、找到化解方法。
4、写出执行意图。写出完整的“如果出现了情况X,那么我就做出Y反应”指令,贴在显眼的位置。
【执行意图4步骤应用举例】比如,我想每周写一篇文章,但是迟迟没有行动。

执行意图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达成目标,还可以非常广泛地用于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或者思维习惯。
为什么执行意图这么有用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改变一个行为习惯或者思维习惯很难,因为我们总是期望通过自己的意志力去改变,而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样,用得过多就会疲劳。如果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通过意志力去控制和执行,那一个人的能量就会很快消耗殆尽,行动力也会随之迅速下降。针对障碍的“如果……那么……”计划,相当于在我们的脑中将遇到的障碍预演了一遍,并且提前设置了一条精准的指令。让我们在潜意识能迅速作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反应,根本无需动用意志力来执行,执行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你最近有什么想做但执行的不好的计划吗?
试一试,写一写你的“执行意图”指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