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简友广场
《孟子》(十二)告子下篇1——人兼可以为尧舜②:逐字稿3

《孟子》(十二)告子下篇1——人兼可以为尧舜②:逐字稿3

作者: 知非非非 | 来源:发表于2023-12-10 17:45 被阅读0次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就是公孙丑呢,来问孟子说,高子(一个比孟子还要年长的一位老师)说诗经里边的《小弁》这首诗,是小人之诗,写诗的这个人是个小人,境界不高。

    《小弁》讲什么呢?讲的是一个贵族被自己的后母进谗言,然后被流放,这是非常严重的一种侵犯。他的后妈说他的坏话,然后导致这个人被流放,流放以后他写了一首怨愤的诗,就表达自己内心的这种委屈,所以高子说这是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孟子问,为什么这么说呢?“曰:‘怨。’”就是高子认为这首诗充满了怨恨。后母也是你的妈妈,后母也是你的长辈,所以你不能够对你的后母发出怨恨的声音,因此在高子看来说,这是小人之诗。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就是因为孟子把他叫高叟,所以我们知道应该高子比孟子的年纪大。“固哉”是什么意思呢?说这个人那食古不化,叫作固。就是这人有点拘泥了,拘泥在那个词句当中了,这个人没有把诗读通,所以叫作“固哉”。说这个高老头真是顽固,对于诗这个高老头没有读懂。

    “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就是有一个人在这说,他有一天出门遇到越国人,越国人正在跟我们打仗,越国人拿起弓射了他一箭,没射着,回来以后呢,谈笑而道之,说,今天被越国人射了一箭,运气真好,没射着。这个叫作“谈笑而道之”。然后“无他, 疏之也。”就是为什么你被那个越人射了一箭,你还没有生气,为什么?因为疏远了,那人是个敌人,你跟他较什么劲?所以没射着我觉得很幸运,没别的。

    “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就是如果这个人被自己的哥哥挽弓搭箭,射了一箭,就算没射着,他也一定是哭着跟别人讲,说我哥哥射我,我哥哥亲自动手,我看见了,他射我。“无他,戚之也。”也没有别的,因为这是你的亲人,这个人跟你关系亲近。

    “《小弁》之怨,亲亲也。”就是这个《小弁》里边所发出的怨恨的态度,是因为他跟他的父母亲近,因为亲近,才会说这样的话。“亲亲,仁也。”就是一个人亲近自己的亲长,这就是仁哪。“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高叟没读懂这个诗,他太食古不化了,所以他不懂。

    这一段其实是完全可以理解,我们今天也可以理解。你比如说,你们家里边你爸妈跟你闹了矛盾,假如你爸妈跟你闹了一个小矛盾,你可以笑一笑就过去了,无所谓,因为大家互相包容,难免会磕着碰着。但是如果你爸妈跟你闹了一个极大的矛盾,这时候谁都不说,全家人假装没事一样,那代表着什么?代表着这个伤痕你是真的接受了,就是你与父母之间已经有很大的割裂了。

    朋友之间如果关系很近,而有一些问题你不说,我也不说,那就意味着你们之间有隔阂。所以这个《小弁》当中的主人公是被自己的父母用非常严重的方式伤害了,这时候你如果不发出一些怨愤的话,说明你根本不重视父母的感情。我最后最多跟他们形同陌路,无所谓,我高兴着呢,这实际上是一种糟糕的表现。

    那接下来这个公孙丑又问说:“《凯风》何以不怨?”说你看,你既然说父母犯了错要怨,那《凯风》也是《诗经》当中的一首诗,为什么不怨?

    《凯风》里边讲叫:“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它讲的是什么呢?有一个母亲生了七个孩子,结果这个母亲后来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心思动摇,想要改嫁。

    所以这七个孩子呢,就作了这么一首诗来告诫自己的母亲,但是说得很委婉,绝对没有任何埋怨母亲的意思。只是说你看有我们七个人,都没有能够让母亲受到安慰,有我们七个人都不能够减少母亲的劳苦,是用这个角度来表达的。

    于是像高子和公孙丑这样的人认为说你既然说不怨,那你应该学《凯风》,《凯风》当中这个妈妈也犯了错,但是为什么孩子都不怨呢?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就是《凯风》里边的妈妈只是想要改嫁,这不是什么大过错,对你们七个也没有太大的伤害,这是过错当中很小的一个。“《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

    这个尺度真是不好拿捏。他说如果你的父母犯的过错大,而你不怨恨,这个代表着疏远。我前面讲过了有大事发生你反倒不说,代表着你已经认定了,疏远了。“亲之过小而怨”,如果父母只犯了一点点小错,你就拼命地抱怨,这就是“不可矶也”,矶就是激怒。

    就比如说,你爸妈在家里边没拖地、没洗衣服或者打碎了一个碗,然后这时候你突然就暴怒、生气,说你为什么这样,这叫作“不可矶也”。就你怎么能够对父母犯下这样的小错都不能够包容呢?“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就是如果你跟你的父母疏远到了有什么样的伤害都可以假装没有,这是不孝;如果你跟你的父母有任何一点小问题都要大吵大闹,不可矶,也是不孝。

    “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最后说什么样的人叫孝?舜是孝的,舜的父母是很糟糕的父母,瞽叟,还有他的后妈,还有他的这个弟弟象,都想害死他。但是舜一直到五十岁的时候,因为没有解决跟父母之间的问题,还每天不停的思慕。他希望能够得到父母之爱,虽然他的父母对他不好,但他一直希望得到父母之爱,这个才叫作真正的孝。

    所以我读完这一段,我就知道孟子对于这些东西是真的完全内化了。就是你让高子,或者是公孙丑这样的人来看待这样的事情,全是矛盾。但是在孟子看来,根本不矛盾,就是他已经通达了,他对于什么叫孝,什么是该怨的,什么是不该怨的,都有一个标准。

    所以叫作“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就如果你说一个人遇到什么问题,就一定要怎么做。那个就刚性了,刚性以后就变得死气沉沉,就一定是错了。但是在孟子的手里你会发现,把握这个度很重要。父母做了让我很受伤的事,我要说出来,因为说出来才代表着我跟父母之间有思慕之情。然后父母跟我之间出了一些小的问题,我不需要说,因为我跟父母之间有足够的包容度。

    这个尺度的把握,就是人生修为的境界呀。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孟子的这种状态,因为这个真的是太难得了,一般人是根本做不到这一点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十二)告子下篇1——人兼可以为尧舜②:逐字稿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wzf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