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综艺咖简书电影
《舌尖3》惊吓了吃货,攒了四年的口水,咽了回去

《舌尖3》惊吓了吃货,攒了四年的口水,咽了回去

作者: 慕江尘 | 来源:发表于2018-02-26 17:30 被阅读131次

    为什么万众瞩目的《舌尖3》,勾不起一点点食欲?

    新年伊始,《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播出。

    这档承载着亿万人期待的纪录片,带着满屏的香气回归,一经播出便掀起收视狂潮,超越同期热门电视剧,迅速抢占微博榜单。亿万吃货们边流口水边想着,还是原来的配方!

    然而,热播的友情分还没刷够,豆瓣评分就从8点几掉到了4.7,无数的吃货们哭着喊:“那个又饿又美的舌尖哪里去了?”


    · 01 ·

    《舌尖3》一共8集,每集50分钟,分为:器具、宴席、厨人、小吃、点心、食养、时节、融合,探讨食物和中国文化间的关系。

    正如新导演刘鸿彦所说:“如何寻找定位,在前两季的基础上,有一些新的突破和发展,我们在不断思考。”工欲善其器,必先利其器。第一集的《器》,立意应该还是不错的。

    但是,当食物器具这个主题,撕开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口子,却变成了:章丘铁锅经过7道冷煅,5道热煅,大大小小十几种铁锤工具,1000度高温,3600次捶打,据说强大到清水炒鸡蛋也不粘锅,180°翻转黄花鱼也不洒汁。

    而紧接着的淮阳菜刀,银杏砧板一上场,怎么看怎么像电商广告。而更加惊讶的是它们登陆某宝就瞬间售罄,以至于客服连上厕所都觉得远,老板则对着还在买车票的代购说:已经卖断货了。

    舌尖系列每次播出都能带火很多产品,曾经的毛豆腐在某宝搜索增长48倍;一家网店卖云南诺邓火腿,33单销售有32单是在节目播出时成交;空心挂面则被预订了三年。

    然而,这样的火大多还是藏在食物背后的,而《舌尖3》里对于器物的介绍是那么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倒是那个名不见经传,又独家冠名的法国柏阁葡萄酒一直杵着,以及各种名厨、餐馆的招牌一个接一个。

    结果便如微博网友@风息神泪说的,“看了几眼舌尖三,散发着一股‘本商店马上就要开分店,欢迎联系加盟’的气息。”

    · 02 ·

    对于人物,《舌尖3》似乎执拗地想要突出匠人精神。与以往的舌尖系列不同,《舌尖3》加入了大量采访元素,83岁的老铁匠和儿子儿媳一辈子执着于打铁,“不后悔”,“还想多干两年”,几百个泡菜坛子在窖里发出“咣咚”声,则是“感觉到万物都是有生命的”。

    这种对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的匠人精神的强调,固然是这个时代所缺,但在“舌尖”上未免跑偏。

    《舌尖1》的美食顾问蔡澜先生,在《没有什么了不起》里说得很对:“凡艺到‘精极’处,并非讲什么艺能,而是要专心,要勤奋,要积极。我们看到一个辛勤又工作愉快的人,爱得要死,巴不得他们永远不辞职。”

    · 03 ·

    当然了,耐心的吃货们不会放过舌尖的这场盛宴,于是他们接着看了下去,无奈看着看着,很多人却一起唱起了《凉凉》。因为即便没有了第一集里不能吃的锅,《舌尖3》的最大败笔还是不够好吃。

    这个号称融汇了60后,70后,80后,90后,近200人的制作团队,历时10个月,跑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115处地方,采访了300多人,400多种美食,拍摄了40T高清素材后,筛选出了什么样的美食?

    我们天天能见的煎饼果子、麻辣烫、冷锅串串、胡辣汤。

    这些东西不好吃吗?好吃。

    但是这些东西拍出来感觉不好吃。

    镜头可以拉到最近,近到热气腾腾的蒸汽模糊掉镜头,是啥东西都分不清,更别提好吃了。

    器具和食物根本没有配色,乍眼一看这调色,毫无美感,融为一团。

    刚出笼的包子,竟然看不清包子上的褶子。

    而有网友更是哭着喊,看起来好有食欲的八宝葫芦鸭连整只儿还没看到,几秒就闪过去了,而煎饼果子居然拍了6分钟。

    更不要说这盘“橘子杯”了。啥东西?连个正脸也没有。

    一碗传说中“清雅纯粹”的酒槽芋头面,网友调侃拍出了蛔虫感。

    慢速镜头的拖影,DV画像的视感,尴尬的采访镜框,连视频的普通曝光都很有问题。

    而这就是,半夜爬起来等泡菜坛子发酵拍摄,40T素材剪到昏天黑地的效果?


    · 04 ·

    不仅所选食物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而且采集在一家一户,缺少地方群像的勾勒,也缺乏代表性。

    比如天津煎饼果子,每家楼底下怕都不差,这么多家不分伯仲,要挑出个代表也不容易啊。

    这样的结果就是,广告宣传成全了极为少数的幸运儿,却忽略了一个地方的特色,而这样的代表在观众心中,也根本不能唤起对家乡美食的自豪。

    至于乐山的麻辣烫和冷锅串串分不清,钵钵鸡和跷脚牛肉没上场,水盆羊肉哪里的不知道,回民街的肉夹馍说好吃……一定有本地土著在大喊冤枉,同时又加了一个内心戏:完了完了,下次我该怎么和外地人解释?

    不禁想起舌尖前两部的导演陈晓卿,节目里呈现的每种东西,都是自己和团队人员不报姓名,悄悄试吃,详细对比后选出来的。所以看着《舌尖3》那朋友圈晒图水平的美食,真心想问:导演,你们真的吃过?这样的舌尖水准,真的能服众吗?

    · 05 ·

    对匠人精神进行打造,然而《舌尖3》作为纪录片频频出现的错误,却显得那么不严谨。

    介绍西安的一条小吃街,“西安的回坊在唐代就已经成型,至今还保持着当年的格局。”

    而这地方搁唐朝还是皇宫禁地呢。

    红框内是现在的西安回坊所在,是唐代政治运作中枢,唐代“国务院”尚书省和中央警卫局十六卫之左武卫、左骁卫等机构所在地。

    历史学教授@于赓哲所制

    陕西的回民街,一直是多民族混居,里面最著名的高家大院还是汉族榜眼的旧宅,而99%的其他民族,就因为“回民”二字被代表。

    大黑口鲈,被错当成古文中的鲈鱼。

    至于接连出现的自制的中药口红,就想请问,和吃的有关吗?和吃的文化有关吗?

    还有痛风病人能喝炖三小时的肉汤,生姜可以解淤去毒……步入无奈的观众们,虽不能人人会科普,却越发觉得自己在看一个大忽悠。


    · 06 ·

    当深爱舌尖的吃货们,听到手艺人自己说出“爱,是最好的调味料”时,对于风靡中国的温情“舌尖体”如此沦落,不知作何感想,脑海里又是否会浮现出一个你吃着难吃至极的东西,却要硬说“只要是你做的都好吃”的画面。

    这样的滥施温情,只会让舌尖的水准大打折扣。正如豆瓣获得两千多高赞的网友@TcMbL说:“当受访者能对着镜头说出‘爱,是最好的调味料’的时候,你就知道导演是真的编不下去了。”

    而文案里三句不离“天然”、“野生”,不禁想问对野生食材和传统手作为何这么偏爱?

    当然,文案水平忽高忽低,里面为观众设下诸多疑惑,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很多写手一起写的,而且,还没人检查。

    比如中国厨师的菜刀有几把?一会儿说:“世界上大概唯独中国厨师,只有一把厨刀,便独闯天涯。”

    另外一集又说:“我们中国烹饪是两把刀,一把大刀,一把小刀。”


    · 07 ·

    每当满满的槽点出现,观众就怀念起前导演陈晓卿来,怀念起《舌尖1》的执行导演,第一集的分集导演任长箴。《舌尖1》所有的场景和人物选择,都是任长箴负责的。也许看看任长箴的前期准备,就会明白对食物的热爱和纪录片拍摄的专业性有多么重要。

    不够了解美食?任长箴买了一万多块钱的书,“一个四层的书架子上全都装满了,包括我的调研员的书架子上、分集导演的书架子上都是”,最后从意大利美食作家卡罗·佩特里尼的《慢食运动》中获得了灵感。

    任长箴复印像《辞海》那么厚的《中国烹饪大全》,又嘱咐3、4集的分集导演也购买看看。她还 买来1995年至今的《国家地理》杂志,堆满办公室的一个衣柜,“只要看到有吃的东西,就加上条方便检索”。后来为了汇总,她和工作人员整整撕了两天,把杂志里所有有用的资料按照地域分类,装进20多个夹子里。

    当《舌尖1》里藏族女孩在雨过天晴的云南露出暖暖的笑,当养蜂夫妇在路途中做好了家乡的豆花,任长箴所谓“最笨的办法”,不想给观众留下 难以磨灭的印象都难。

    这也很好理解,为什么《舌尖1》能创造20年来中国纪录片最高收视率和最高评分。

    从不否认任何团队的努力,每一帧每一句,都是精力,都是心血。但匠人精神和偏执感,不是跑了多少公里,筛选了多少种食物,剪辑了多少T素材,不单单是一个看起来很辛苦的数字。

    而是真正的热爱,真正的用心,真正的专业。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心里也是雪亮的。

    不爱食物拍不出灵魂,技艺不精拍不出水准。

    —END—

    谢谢你为我点亮小红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舌尖3》惊吓了吃货,攒了四年的口水,咽了回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by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