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回忆

作者: 刷哦 | 来源:发表于2017-11-24 09:29 被阅读0次

    令人费解的是,犯罪作为人类社会中最丑陋的部分,却能在艺术,甚至是严肃艺术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从爱伦坡的惊悚故事集,到柯南道尔、艾加莎、希区柯克,再到高产的斯蒂芬金,大师们的犯罪作品塞满了金匕首奖的书柜。更不要提日本小说里层出不穷的密室谜案与本格推理。毫无疑问,犯罪题材可以完美满足小说与喜剧的金科玉律:矛盾性作为犯罪行为与生俱来的內秉特性,可以轻易唤醒听众挑剔的肾上腺素。然而若仅限于此,作品则难以超脱于单纯的感官刺激。幸运的是,犯罪行为背后的社会问题,犯罪动机中的人性挣扎,无疑给创作者们更加深刻的挖掘提供了广阔空间。

    以上这些废话,是我在看《杀人回忆》后所想的。回想一下看过的为数不多的犯罪电影,尽管都以犯罪为出发点,指向的方向却大不相同。《罗生门》的故事以目击者们为主人公,讲述人性;《香水》通过主角诡异的杀人动机,表现其对至美的思考与探求;《嫌疑人X的献身》之流,仍以本格推理为主体,糅杂了一点爱情与人性。《杀人回忆》呢,和《白日焰火》相仿,或穿凿或隐晦的突出时代特质,风格偏文艺,夹杂着荒诞的黑色幽默。不过两相对比,后者就显得不逮。网上有人评价说,《杀人回忆》是完美的电影。我不敢妄加评价,然而其确实是一部毋庸置疑的优秀作品。

    《杀人回忆》取材于真实案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连环奸杀案,至今未破。电影中,宋康昊饰演的小镇痞子警察和金相庆实验的汉城警探穷尽手段,仍未能抓住凶手。这种无力感贯穿了整部电影,也是我观影时感受到的最为强烈的情感。

    先说剧情。凶手到底是谁?尽管电影与现实中凶手都没有被抓住,然而通过电影语言仍能感受到导演的倾向性。我倾向于两种解释:

    凶手就是朴兴圭(长相秀气的嫌疑犯)

    一切证据都指向他。更重要的是,在最后一次作案的晚上,导演强调的几个镜头也都指向他。手的特写,对应他秀气的双手;杀害女学生时整齐摆放物品,对应他家中整齐的图钉、文具。而DNA不符也可以得出解释——精液是红内裤对尸体手淫时留下的。

    模仿做案

    开头大量的镜头给了那个模仿警探的小孩。而各种各样奇怪的现象也能隐约指向傻子父亲、红内裤等人。最后小女孩那句“长得普普通通”也暗示,每个人都是嫌犯,每个人都是凶手。

    Anyway,既然现实中的真凶仍不知所踪,探讨电影中凶手是谁显得有些寡淡。《杀人回忆》的优秀,也远不是因为犯罪与探案本身。与我看来,导演对电影语言的运用,无论是镜头、节奏、氛围、结构,都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电影大部分处于一种压抑的氛围中,色彩阴暗。然而在开头和结尾的麦田镜头中,色彩却极其鲜艳烂漫。那种巨大的张力,如胸中块垒,压迫的让人喘不动气。而在昏暗的夜间小镇上,追捕红内裤的过程中,巨大的荒谬感同追捕嫌犯的紧张感亦构成一种怪异却又紧致的张力。这种“荒谬”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如屡次出现的飞踹镜头,傻子在麦田里翻供的扭打镜头,摘出来看突兀、诡异,却又与情节融为一体。导演确有鬼才之风。

    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影片最后宋康昊的那个眼神。他几乎面无表情,但眼睛里却饱含情感。他失败了,但多年过后,办案时的焦躁、无力与遗憾都被洗刷干净,留下的,是一种纯净的,热烈的愤怒。这部电影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鞭打着银幕前的,普普通通的杀人凶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杀人回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dx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