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自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能做到的了!”
孔子也感慨,人生在世,常身不由己,很难做到随心所欲。
子贡认为自己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果孔子直接给他泼了本冷水。子贡每每有一点小心得,孔子总会给他泼点冷水,鞭策一下。
一般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会拥有批判性思维,就是会对自己会有深刻的反思,这种思维有个特点,就是思维的公平性,也就是说,人们在评论自己时的态度和评论别人时应该是一致的,不能“双重标准”。
为什么大多数人在评论自己和他人时总会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人是错的?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理论,觉得非常正确,分享给大家。
我们评判自己的时候,总是根据我们的想法来作为依据的,我们总觉得我们想了,就是做了。评判别人总是从对方行为上下结论,这就导致了不公平性。
现实生活中,“双标”这件事实在是难以避免。家人或朋友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你只会提醒他注意一点,轻描淡写,或者视而不见。但如果是你不认识的人,那你就可能会非常的生气,觉得地方人品差到了极点,恨不得立刻曝光他。
通过一件日常小事,就能够看出来,想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孔子对子贡说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再举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当你自己遇到了烦恼或很不开心的时候,可能最烦的就是听到别人给你说:“想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当你去安慰别人的时候,可能大概率一开口也是“兄弟,想开点,没有过不去的坎”。这话一点安慰作用都没有,这也许只有当事者才能体会,我们很难去体会别人的真实感受。
子贡说的这件事确实太难了,孔子能够这么直接的去批评子贡,是因为孔子自己都未必能做得到。从这个角度去看,也许并不能说是批评,只是描述一个事实而已,提醒他不要轻视这件事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5344102/cfc37d091e7e43b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