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随笔——心与真

作者: carbon小白 | 来源:发表于2017-07-20 23:45 被阅读366次

盛夏,蓬勃有光。

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晴

七月随笔——心与真

昨晚,跟孩子一起读绘本故事,我们点开了一本叫做“战胜食人魔”的书,那“魔”有着狰狞的面孔,醒目的獠牙,我五岁半的女儿显得有些害怕,她三次回头望着我,重复着同一个问题:“妈妈,这都是假的,对吧?”

后来,我们一共读了三个故事,我让她谈谈感受。

她撇了撇嘴,坦言最喜欢第二个,紧接着又说:“有一个故事讲的一点都不好,就那个什么魔的,没意思!”我赶紧说:“也许,那个故事想告诉我们,即便碰到了让自己害怕的东西,也要试着勇敢面对,并且想办法战胜它,比如,用胶水把它的牙黏住,让它张不开嘴。”

孩子似乎不想在这个话题上跟我过多纠缠,她背对着我,微微耸了耸肩,又似乎轻叹了一口气,说道:“好吧,随便你吧。”

我忍住笑,忍住在她那故作深沉的美背上亲一大口的冲动,骤然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个夏日。

那天,难得我一个人在家,就想找一部“有情怀”的电影自我感动一把。就这样,满怀着期待点开了那部名为“亲爱的”的电影,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遭遇了内心最深刻的怕。

那天的我,就像此时我的女儿一样,还没准备好去面对内心的一些恐惧,却在机缘巧合下,在别人写的故事里,体验和消化着这部分感受。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电影、电视剧、小说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它们,不仅是因为它们可以作为人际交流的话题、打发时光的工具,更因为它们可以承托我们内心各种真切复杂的感受。

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体验着纠结、彷徨、焦虑、忧伤、无奈、无助,这些感受都似曾相识。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寻觅着舒展、喜悦、信任、幸福和爱,仿佛我们自己的人生也因为这样的体验而更加完整。

记得读初中时,我还是懵懵懂懂的假小子,头发剪得很短,一心扑在学习上,上进,寡言,只有女孩儿朋友,和异性几乎绝缘。可那时候的我,却做了一件和自己的性情极不相符的事:我从儿童文学里剪下了一个读了很多遍的故事(记得那故事有好几页,还有插图),然后把它放在一个可以上锁的硬壳笔记本的外壳里,锁好,再把这上了锁的故事锁进了一个抽屉里。

那个被我封存的故事里,讲述了一个青春期女孩儿懵懂的爱情。

需要被故事点亮生活的,不止是记忆中那个青春期的假小子,还有如今这已三十有六的我,和我身边这位动如脱兔的小小女汉子。

夜深人静时,我会点开公众号里的影评,仔细研读老司机的意见,慎重考量着该跳进一个什么样的故事(dakeng)里,或者说,该邀请哪些人物带着他们的际遇遭逢进入到自己的生命中。我的小傻妞也常对着一堆绘本,眉头轻皱,踌躇着今夜该翻哪一位的牌子。

是啊,人生苦短,选择众多,什么样的故事才值得我们为之一顾呢?

昨天,看到一篇关于电影《绣春刀》的影评,篇名为“为啥这片比起胡金铨差了一百个徐克,却还是国产电影的希望?”,作者余小岛。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提到了评价一部电影作品是否“有诚意”的标准:真实。

作者所关注的“真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片在情节设置上要符合史实,二是在服装道具的设置上需经过精确考究,有史料依据。

“比如身着飞鱼服,腰配狭长略弯的绣春刀,这种锦衣卫的标准行头都还是从胡金铨的电影中研究出来的。这些服饰道具都是胡金铨根据明史与服志、明朝宫廷画等史料亲自研究考证,并亲手挑选上等布料缝制样本的。可以说,胡金铨电影中的道具和服装,其精确考究至今难有影片望其项背。”

我觉得作者说的很有道理,对于这种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我们确实会不自觉的关注其在情节设置、人物造型、场景设计等方面的真实性。

但,这并非全部。

除了情节、人物造型、场景氛围的真实,我们同样也很注重另一重真实——人性的真实。

情节的设置、人物的行为选择是否符合逻辑、符合常情?人物的性格设定是否足够复杂丰满,是否符合成长中的因果?演员对人物的情感塑造是否到位,是否表现出了情感爆发时的飙猛与韧劲,隐忍克制中的抑郁和张力?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最近,每天晚上孩子睡着后,我们都会看上几集,常有欲罢不能之感。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可能是基于两点。

一是剧情紧凑,矛盾冲突不断。剧中人经常需要在貌似非此即彼的选择中杀出第三条血路来,这样的情节设计能够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二便是真实:情节不背离史实。人物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服饰造型,人物身份转换后造型也会相应变更。室内外景观到位,台词讲究,精致且有古风。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人物塑造的真实。

人物塑造的真实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演员的演技普遍在线,二是人物的性格立体丰满,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的行为选择都有内在的心理基础,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独特的纷争。

比如曹操,他的矛盾源于多重的身份和由不同身份决定的不同的抱负和欲望。作为父亲,他更喜欢曹植的忠善与才华,一心要扶其上位。而作为在乱世中手握重权、身负重任的枭雄,他需要把权力传递给更合适的人。他的大儿子曹丕无论在人格、群众基础、正统性等诸多方面显然都比曹植合适。

一边是更称心的小儿,一边是更合适的嫡长。一边是绝对权力欲望的恣意膨胀,一边是为了实现更远大的抱负而对秩序和人心的虑及。

这样内心矛盾重重的曹操不再是那个脑门上贴着“一代奸雄”的脸谱化人物,他更细致更真实,也更容易激发我们内心的共鸣,并让我们借助于这样的共鸣与这个人物、这段历史建立了真切的关联。

也许,这正是真实的意义所在:既然我们把影视作品作为自己内心情感的承托,就希望这个容器更结实更坚韧。而作品情节和细节的真实,培养的是我们内心的信任感,营造的是一种让我们可以放心交托的氛围。而人性的真实、人物情感表现的真实则是一种更直接的召唤和镜映,让我们在别人的喜怒悲欢中看到自己。

从反面观之,如果一部影视作品情节粗制滥造、前后矛盾,造型出离,演员的演技浮夸,人物的性格过于极端或流于脸谱化,再加上一些吃相难看的广告植入,我们怎么可能真心的投入其中?

看剧,如同交友,一部真诚的作品就像一个以诚相待的朋友,让我们可以敞开心扉畅快开怀。同时,真诚的投入一部作品亦像为自己开启了一段独特的旅程,每次踏浪归来的我们,都已不再是彼岸那个青涩的少年。

愿渴望茁壮丰盈的你,可以觅到适合自己的、那片美好温润的田。

相关文章

  • 七月随笔——心与真

    盛夏,蓬勃有光。 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晴 昨晚,跟孩子一起读绘本故事,我们点开了一本叫做“战胜食人魔”的...

  • 墨心

    墨心深处自然真,唯习笔法功夫成。 茶余饭后无章随笔。

  • Hello July | 平凡的六月,反而被我的咖喱牛肉饭增加一

    Hey Lovers! 没得回味,也是好事。 苦苦思念,不一定真。 这篇关于“六月再见,七月你好”的随笔,看...

  • 《思与念》情感散文集第五章

    《思与念》【再喜欢,也不要回头】第五章 生活随笔 很多记忆真...

  • 科学与真随笔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是意大利量子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的文集。在我看来,这本书展现了罗韦利和历史上很多伟大的科学家...

  • 随笔‖真与假

    文/菇凉 《无双》里发哥有这么一句金句:你看的真钞可能是假钞,你看到的真画可能是假画,你身边的爱人可能是假爱人。 ...

  • 【无戒学堂】谁是七月?谁又是安生?

    七月,安生,谁是七月?谁又是安生?安妮宝贝的作品,还真从来没看过,昨晚偶尔看了根据《七月与安生》拍成的电影,不禁哭...

  • 临江随笔

    临江随笔 雨闹钟山醉恙身, 又临大江润心尘。 病间不知身何处? 几次秋夏几冬春。 戊戌年七月

  • 《竹窗随笔》心喻,镜子

    《竹窗随笔》 心喻 心无可为喻。凡喻心者,不得已而权为仿佛,非真也。试举一二:如喻心以镜,盖谓镜能照物,而物未来时...

  • 四十八岁随想录(七)自由的天空

    点击进入上一篇随笔《江郎才尽,无欲则刚》 以下随笔七月初回家看妈妈后零星写下,这几天整理成文: 记忆中七月的老家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七月随笔——心与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hs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