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金匮要略》
【组成】
茯苓 四两(12g)
甘草 三两(9g)
干姜 三两(9g)
细辛 三两(3g)
五味子 半升(5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温肺化饮。
【主治】 寒饮咳嗽。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膈痞满,舌苔白滑,脉弦滑。
【证治机理】 本证因于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运化失司,湿聚而成饮;加之肺寒,肺失宣降,津失敷布,聚而为饮。寒饮停滞于肺,肺失清肃,宣降失和,故见咳嗽多、清稀色白;饮阻气机,故胸膈痞满;舌苔白滑,脉弦滑皆为寒饮内停之象。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之旨,治宜温肺化饮
。
【方解】 方中用干姜为君,入肺、脾经,既温肺化饮,又温脾化湿。细辛为方中臣药,温肺散寒化饮,助干姜温散凝聚之寒饮。仲景每以两味配伍以温阳化饮,其中干姜温热为主,温阳化饮之力强,细辛以辛散为主,开郁散饮之力优,两者相伍,温肺化饮之力倍增。茯苓健脾渗湿,既可化已聚之痰,又能杜生痰之源,亦为臣药。喘咳日久,必耗散肺气,方中诸药又是以辛散温燥之药为主,恐更伤肺气,故佐以五味
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为伍,一散一收,开阖相济,散不伤正,收不留邪,既防辛散耗伤肺气,又使肺脏宣降有权。使以甘草和中,调和药性。全方配伍,共奏温肺化饮之功。
- 讨论钉钉群21734177, qq群391441566 184175668 338228106
- 本文最新版本地址
- 本文涉及的python测试开发库 谢谢点赞!
- 本文相关海量书籍下载
- 本书下载 https://itbooks.pipipan.com/fs/18113597-317223517
- 本书下载 https://itbooks.pipipan.com/fs/18113597-317261685
【配伍特点】 温散之中佐以酸收,开阖相济,温肺散饮。
【运用】 本方为治疗寒饮咳嗽之常用方。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附方】
冷哮丸 (《张氏医通》) 麻黄 泡 川乌 生 细辛 蜀椒 白矾 生 牙皂 去皮弦子,酢 炙 半夏曲 陈胆星 杏仁 去双仁者,连皮共用 甘草 生,各一两(各3g) 紫菀茸 款冬花 各二两 (各6g) 共 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遇发时,临卧生姜汤服二钱(6g),羸者一钱(3g),更以三建膏贴肺俞穴中,服后时吐顽痰,胸膈自宽。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候发如前,再服。功用:散寒涤痰。主治:寒痰哮喘。背受寒邪,遇冷即发,咳嗽痰多,胸膈痞满,倚息不得
卧。
附:三建膏方 天雄 附子 川乌 各一枚 桂心 官桂 桂枝 细辛 干姜 蜀椒各 二两 上切为片,麻油二斤,煎熬去滓,黄丹收膏,摊成,加麝少许,贴肺俞及华盖、膻中穴。
【鉴别】
苓甘五味姜辛汤与小青龙汤均用干姜、细辛、五味子,皆有温肺化饮之功,可治疗寒饮内停所致的咳嗽痰稀色白。但苓甘五味姜辛汤功专温肺化饮,而无解表之功;而小青龙汤除温肺化饮外,尚可发散风寒,适用于外感风寒、内有水饮者。
冷哮丸与苓甘五味姜辛汤均有温化祛痰之功。但冷哮丸所治寒痰哮喘为内外俱寒之实证,方中以麻黄、细辛散外寒,蜀椒、川乌温里寒,皂荚、胆南星化顽痰,白矾、半夏燥湿化痰,紫菀、款冬花、杏仁降利肺气,止咳化痰,且用药较燥烈,虚人慎用;而苓甘五味姜辛汤长于温肺散寒化饮,故多用于寒饮内停所致之咳喘痰多、清稀色白者。
【方论选录】 服前汤(桂苓五味甘草汤)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方歌】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常用方,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饮咳嗽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