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周报合作,担任小记者站辅导老师的岁月里,有几个小故事一直留在我脑海深处,催促着我记录下,讲给小记者听,讲给老师们听,去学习做真正的大记者。
2015年5月下旬某天一大早,我被手机的闹钟惊醒。打开手机,我一眼看到昨晚高丹老师发给我的QQ短信。昨晚我上晚自习,连带看宿舍,所以没有注意。再仔细看那短信,原来是关于小记者龚晶晶同学采访同学楚悠然一篇稿子中的一个词语的问题。究竟是“他”,还是“她”?采访稿中出现了一个视障儿童的人称问题引起了高老师的疑问。于是高老师晚上短信联系我,因为我没有回复,她又联系了楚悠然,终于连夜搞清楚了这个人称问题。早晨,上完早自习,我收到了高老师的再次的回复解释,真心地叹服了。由此,我又想起了2014年初的故事。
2014年的寒假,洛社初中小记者参加镇幸福义工组织的活动,携手视障儿童到敬老院为老人服务。活动结束以后,我和小记者及时地写出通讯报道,并且发给《周报》。那一天,完成工作以后,我睡了午觉。醒来以后,我发现手机有好几个未接电话,是刘旅老师打来的,有什么事吗?打开QQ,我看到了刘老师的留言,“你通讯稿件中的‘无光天使’是什么意思呢?是盲童吗?”
原来,洛社幸福义工总站这个市级优秀活动项目,名为“携手无光天使,同行成长道路”。在活动项目书及平时的活动中,都把盲童称为“无光天使”。这是内部的说法,不是通用的术语,而我将这个称呼写在了通讯稿中,没有备注,读者容易误解。
问清缘由,刘老师将这个称号改为“视障儿童”,我查了相关的资料,这个称号改得非常准确。视障儿童指的是视力上残障的儿童,确实,参加活动的“无光天使”有的是全盲,有的是部分失明,有光感,还有的仅仅是弱视。视障儿童内容上全部包括,同时也没有歧视。
两个电话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关心下一代周报》的记者不厌其烦地追求准确报道事实,他们的这种求真求实的职业精神让人佩服。“学作文不是学做文学家,而是学习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不断自我砥砺的生活方式。”周报人就是实践了洪总编的那句格言。我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小记者站的辅导工作中,以此要求自己,并且不厌其烦地讲给小记者们听,在日常的采访和写作中,学习这种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