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这个题目,要得罪项羽的粉丝了。但这话是引用,引用古人的。
影视剧中和一些文学作品中,对项羽刻画的是英雄才略、侠骨柔情(霸王别姬)、有长相有文采(源于其贵族出身吧)、有胆有识,对于他的失败归于时势不待英雄。

而对刘邦的评价就没有那么好了:说他吃喝玩乐嫖赌全沾,无赖还穷的娶不到媳妇,就是市井一混混发迹了。人家就是出身不好,又没有上过学,也不至于贬的如此吧?何况人家一生中作的唯一一首诗,也算三行诗的鼻祖了: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偶翻史书,看到韩信与刘邦的一段对话,颠覆了我对项羽的认识。古人对项羽有评价“沐猴而冠”,看完文章,评价确实如此。
将原文摘抄,不喜欢看古文的绕一下。看我后面的摘句分析。
原文: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这段话出自韩信之言,必然带着贬意。

读完这段话,先信其言。这样看来,项羽相比刘邦,还是差了许多。起码刘邦帝王心胸,项羽不具备。
原文“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说项羽是很有威严,厉害起来非常了不起,但是不能任贤将,所以说他是匹夫之勇,不具备领导能力。
原文“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说项羽爱惜部下,分食饮言语慈爱,但是对于奖罚却不够明析,有功当封却忍不能予,这是所谓妇人之仁也。所以说他不具备政治家的仁。
原文“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为霸天下了,还是没有统筹全局的概念,这是项羽的心胸。
原文“在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对于臣服的子民不够爱护,体恤,在老百姓的眼中,项羽残暴,不是众所归望的帝王。
所以刘邦能战胜项羽,不是偶然,是一种必然。
用哲学家的话说:偶然会产生必然,必然来自偶然。刘邦战胜项羽也是一种必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