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圆明园

作者: 之欧式恩 | 来源:发表于2018-03-19 12:16 被阅读14次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圆明园最初的了解来自小学课文,维克多·雨果用他饱含情感的笔调控诉了英法联军的暴行。然而东西参商,身在地球另一端的雨果,文中的情感令人触动,但对于圆明园具体情形的描写只能囿于想像,东方读者读来难免觉得笔着空虚,不尽其意。我也是带着这样的怅惘来到这个旧日的皇家园林。

    门口售票厅有两种票,一种十块可以进园子,一种二十五,额外可以参观西洋建筑遗址和圆明园全景的复原模型。我不想错过教科书插图的原景,就选了二十五的。进门是绮春园,早春时节,草木依旧萧条,景色倒无惊奇处,但好在天朗气清,沿着起伏的石板路行至水面宽阔的地方倒也觉得心胸大开。走到一处岔路,问一位工作人员西洋建筑还有多远,得知还要往前走一千五百米。对于走路这事,我并没有偷懒的念头,但毕竟过了精力过剩的少年时代,一路走下去,还是略感疲乏。一番跋涉,转了几处弯,终于远远望到了石质建筑灰色的影子,走近了发现外面有一层围栏隔着,又转到门口,验了票,方得进去参观。

    进门右手边就是著名的谐奇趣,遗址周边修建了便利的木板路,沿着小路走一圈,就可与建筑有近距离的接触。是的,虽然昔日壮美的宫殿已经不复存在,只剩这些断壁残垣,但当你从它们身边经过,看着它深沉的质色、凌乱的刻痕,仿佛还能听到它低声的言语,讲述百余年的风霜雨露。

    在黄花阵逗留一会,再往前就是喷泉池、蓄水池、大水法等建筑遗址。整个西洋建筑群是由乾隆时期的传教士郎世宁主持建造的,但一直在乾隆皇帝的监督之下,具体的设计也要按照乾隆的意思,所以这组建筑虽然有“东方的凡尔赛宫”之称,终是一个中国皇帝对于西方宫殿想像的产物。另外有趣的一点是,圆明园历经火劫、石劫、土劫,木结构的中式建筑荡然无存,而面积仅占园林总面积百分之一的西洋建筑因为其石质建材,易于保存,成了当今人们心中圆明园形象的代表。大水法前一块普及历史知识的宣传板,称之为“历史的误解”,我看着觉得有几分好笑,在科普性质的宣传板讲专业的历史术语,想来执笔人至少是个985的博士吧。

    大水法就是课本插图的原景,在它面前拍几张照片,自是一阵感慨。再往前是一座低矮的山丘,山坡下的小路旁耸立这一尊塑像,走近看旁边的简介,上面赫然写着“维克多·雨果”。我觉得有些惊讶,细想又在情理之中,那个时代愿意为中国仗义执言的人不多,况且又是雨果这样的大文豪,为他立一尊雕像原是应该。想来也是奇妙,乾隆以自己的想像建构了这一处西方的宫殿,而雨果也是以想像在文字中描绘了东方的盛景。文明的交流从来不是易事,碍于空间的阻隔,乾隆和雨果各自在想像中完成了对彼方世界的构造,两者竟也同时成了圆明园的象征。

    走过土丘,转了半晌,才找到全景模型的展馆,进去看了一圈,把一路走来的残壁断垣和沙盘里的景致一一对照,还是觉得遗憾,乾隆和雨果虽然在空间上有阻隔,但想象中尚有寄托,我辈却只能隔着时间的洪流喟然自叹。走出展馆,日已西斜,匆忙踏上归程,怅惘而来又怅惘而回。算来只逛了绮春、长春两园,那边的圆明园还未去得,只能下次来时再弥补遗憾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过圆明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nu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