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为初中阶段对于无机化合物学习的最后一单元,同时也是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根据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可以得知,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兼顾了对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归纳,迁移和综合探究。
以往教学当中,学习本单元的时间节点临近中考,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有时间紧,课堂容量大的特点,导致课堂效率普遍不高,学生难以建构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本单元也是初中化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分化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于本单元学习的直观感受就是“乱”。上课都能听懂,但是课后作业往往不尽人意。由于学习能力、认知风格和努力程度的千差万别,也导致在以往授课中,教师很难及时全面把握学生的学情,即便复习和补偿性练习都缺少针对性。
但是今年借助麻吉星的数据支持,课堂上的问题,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凸显出来。比如下面这道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83616/f89ed2d470deae8c.png)
形式上虽然是考察盐类的形式,然而实际上是对于复分解反应的一个综合运用。理论上来说应该很简单,我对本题的预设是正确率60%左右,小组之内解决就可以,但是初选的结果却差强人意。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83616/00c6026891d21d42.png)
仅有2人选出了正确的答案,没有思路的“E”选项竟然有8人之多。正确率不到10%,依照同侪教学原则,本问题的设置其实是无效的,应该由教师介入。但是如此简单的问题,真的是学生无法理解复分解反应概念本身吗?
经过各选项挑人(包括“E”选项),发现学生对于复分解反应的认知和理解是没有问题的。梳理思路后,进行了独立思考和二次投票,正确率显著提高,但是“E”选项仍然居高不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83616/8b62a2b1c54a9691.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83616/fdb1fb97c808a4e4.png)
再次经过选项挑人,该同学从D选项转为B选项,整理了该同学的思路后,进行小组讨论,进行了第三次投票。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83616/a8cb9126259b77a0.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83616/489cd6d57cab04b6.png)
正确选项的同学大幅提升,但是E选项又有同学从“会”变成“不会”。经过选项挑人后,恰好再次挑到了18号同学,询问原因后得知,该同学在小组讨论后,对原本比较清晰的思路开始出现了动摇。
很显然这位同学并不是个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记住”理解成“学会”,这也反映出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仅仅局限在低阶层面,没有进行深度思考,而传统的教学中更加容易忽略这点。
教材中本单元的上位学习有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溶解性、金属与金属材料等,下位学习为化学与生活。本单元的特点是从生活当中的真实情境出发,在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盐和农业生产中常用化肥的作用,用途及环境影响的基础上,融入相关的化学学科知识与技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训练与真实情境相结合。因此,本单元的知识与上位学习关联性极强,对于学生的分析重构能力要求更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2022版),本单元的复习应该以“物质间的多样性和相互转化”这一大概念为统摄,按照大概念、学科大概念、次级大概念、核心概念和事实的顺序整理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和建构关于关于酸和碱的知识结构,再通过补偿练习,将酸、碱、盐、金属、金属氧化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形成系统,这样才能提升复习的有效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83616/5d5092505ed31cbd.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