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文字遨游
《廊桥遗梦》:比起社会伦理的束缚,个体的自我禁锢更可悲

《廊桥遗梦》:比起社会伦理的束缚,个体的自我禁锢更可悲

作者: 边城韶年 | 来源:发表于2018-05-29 10:30 被阅读1次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鲁迅。

《廊桥遗梦》:比起社会伦理的束缚,个体的自我禁锢更可悲

看完电影《廊桥遗梦》,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廊桥遗梦》看似一部讲述一段充满美式浪漫的“婚外情”,但其内核却在探讨婚姻和爱情、个体自由与环境束缚的电影。

影片1995年上映,至今时隔已有二十三之久,如今重温仍然让人唏嘘不已!

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在豆瓣评分上高达8.6分。

在美国相对自由与开放的国度,《廊桥遗梦》这样的伦理剧照样风靡一时,可见婚姻和爱情、自由与束缚是人类社会共同历史性的话题。可能正处于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年龄阶段,总希望男主(罗伯特)和女主(佛朗西斯卡)能走到一起,双宿双飞,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但弗朗西斯卡因舍不得放弃家庭,放不下眼前的一切,最后她并没有没有跟罗伯特一起离开,两人南辕北辙,彼此落下了终生的遗憾。

“个体自由”与“伦理束缚”的博弈,无疑是影片轴心,它推动着剧情的深入发展。

而致使“个体自由”最后落败的原因,看似来自社会伦理环境的无形压迫,其实不然。放眼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能比得上中国社会更注重伦理道德。陈世美移情别恋被骂了上千年、潘金莲不守妇道被当成道德说教的反面教材每每提及,人人唾弃。到了当下,画风突变,“出轨”、“劈腿”不但没有被推向道德审判台,反而丰富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聊资。“婚外情”已经不在是人们的精神痛点,伦理道德对人们的精神压力正在渐渐地松绑。

可见,所谓的道德伦理,不过是人类漫长文化史中,为了能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和平共处,而彼此“暂定”的活动权限,而并非“恒定”的规则。相反,造成悲剧的根源,往往是源自人性的自我禁锢。

一,向往却迷茫

影片中的佛朗西斯卡无疑是典型的贤妻良母。观影过程中,我们随处可见她照顾家人冷暖起居。她刚步入中年,但儿女都快成年了。她的上半生都献给了家庭。

人性总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心向往之,平静的人生里总渴望着命运的波澜。罗伯特的出现,引燃她压抑的内心。

罗伯特身上俱备所有女人幻想的特征,幽默儒雅、浪漫洒脱……而且单身。

这样的男人即使放在当下,也会有很多女人暗许芳心吧。佛朗西斯卡毫无例外的沦陷了,而罗伯特也爱上了漂亮美丽得她。

就像罗伯特对佛朗西斯卡说那样:“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经过一番不可描述的缠绵和碰撞后,罗伯特说要带她走。诸多的顾虑残忍地将佛朗西斯卡拉回了现实。

虽然她想摆脱枯燥的婚姻生活,但她多年来却赖此生存,眼前的生活给了他安全感。

相比罗伯特出现的突兀,让她缺乏安全感,不敢去选择另外一种生活。就像她所说那样:“跟一个需要“所有人”的人离去,最后有什么用呢?”

即使精神上得到了超脱,也支撑不起剥离肉体的勇气。

二,热爱却怀疑

佛朗西斯卡长期生活在枯燥压抑的婚姻生活中,忙碌琐碎的日常将她的自我意识消解殆尽。与罗伯特邂逅以后,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买新裙子、描眉画眼,燥热的夏夜里,她敞开自己的胸脯,任由夜风抚摸着她的身体。她在等待一场酣畅淋漓的救赎。

但与罗伯特欢快的结合后,她内心很快回归了平静。

对于罗伯特“浪子式”的真爱,真的是她生命中等待的那场救赎吗?毕竟他浪迹天涯,见多识广。这样的困惑致使佛朗西斯卡不断的逼问罗伯特,直到最后吵了起来。

尽管最后,罗伯特不得不重申自己对佛朗西斯卡的爱,而佛朗西斯卡再度沦陷,两人又热烈的拥吻。

但在充满了疑问的灰色地带里,罗伯特浪子式的“真爱”不仅是佛朗西斯卡不敢相信,影片外的我们也是将信将疑。

或许在生理上,身体会出现短暂的倾斜,但心理上的防卫却不敢越过禁区半步。

三,相信却害怕

“不仅人创造环境,环境同样创造人”——马克思。人类在长期受到某种环境熏陶,或某种地域文明的长期影响后,个体的一些特性会被摸平,从开始的不适或排斥,到最后接洽、融合。

人类一旦适应了某种生存环境后,很难接受另外的改变。影片中的佛朗西斯卡虽然厌恶眼前枯燥的婚姻生活,但她的生活安逸富足,儿女和丈夫都尊重她,爱她。

即使她深爱着罗伯特,她相信罗伯特也深爱着她。但如果她跟罗伯特走,去追求自由,她就必须面对前程的未知命运里,可能带来的波澜巨变。经过痛苦的挣扎后,她罗列出了不能离开的理由,丈夫的荣辱、儿女的幸福……但主要还是她主观上的诉求,正如她所说那样:“不管我们离这个房子有多远,可我始终都会想起它。”

在“精神上的爱情”和“现实中的生存”两者之间,她选择了后者。佛朗西斯卡的选择并不意外,客观上讲,是社会伦理道德的环境所造成,主观上看,其实人类最原始本能的返璞——生存。

在社会伦理环境面前,“个体自由”似乎陷入了宿命般的困境——离开是一种伤痛,留下是一种悲哀。

然而,任何时代都会有一些人,他们的思想和实践注定会比大多数人走得远一些,超前一些,虽然有的人变成了洞察先机的“先锋”,而有的人却会变成离经叛道的“害虫”,注定淹没在世人的唾液之中。但“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自然也就变成了路。”

相关文章

  • 《廊桥遗梦》:比起社会伦理的束缚,个体的自我禁锢更可悲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鲁迅。 看完电影《廊桥遗梦》,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

  • 整容与三观:时代在改变?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光看外表,要更注重心灵。可悲的是这个社会告诉你急功近利更容易成功,比起内心的灵魂,...

  • 禁锢

    比起被禁锢的肉身被禁锢的灵魂更加恐怖。

  • 伦理,伦理实体,个体的超越性

    一、什么是“伦理” 伦理本质上是一种个体与他者之间确定的“关系”,或者说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稳定的“秩序”。这种关...

  • 跳出来思考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要挣脱冲动的束缚,从自我感受的禁锢中跳出来,冷眼看世界,无情无暖。

  • 时常要跳出习惯性的框框

    无论我们要不要承认,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画地为牢。周围依然是本源的样子,而我们自己却自我束缚,禁锢自我. 比如你...

  • 隐秘的人群

    《说文解字》,约,缠束也。从糸勺声。於略切。 在没有伦理道德的束缚下,人作为自由个体可以有选择很多的可能性。年...

  • 时评——如何面对关于老人的道德问题?

    是什么禁锢了我们对于道德的行使方式?现代人对于社会道德伦理的认识,已经被时代的主流领导所固化。难道人们真的可...

  • 你今天自我了吗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在我们...

  • 比起束缚,更喜欢自由自在

    一直以来很作家白落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廊桥遗梦》:比起社会伦理的束缚,个体的自我禁锢更可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uo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