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散文想法
“九品中正制”的用处

“九品中正制”的用处

作者: 旗卷虎藏身 | 来源:发表于2020-09-02 08:59 被阅读0次

        九品中正制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重要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种表现形式。著名的历史学家唐长孺认为,中正的任务是品第人物作为政府用人的根据。所有官职授受,除了皇帝特权来处理之外,都必须经中正审查这一道手续。中正品第并非只是一种褒贬虚名,而是和入仕途径以及任职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官位必须与品第相符,降品等于免官,如果升官则必须同时升品。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世族所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镜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曹操死后,曹丕采纳了陈群的建议,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设置中正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品第人物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品评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第二,个人晶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第三,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相关文章

  • “九品中正制”的用处

    九品中正制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重要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

  • 九品中正制

    曹丕即位魏王后,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确立行政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把推举人才的权力赋予地方豪绅集团,让他...

  • 读书则自立,奉法则国强

    自古以来,但凡门阀士族无不重视孩子教育问题,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高考制,国家选拔官吏制度与学习教育...

  • 【2】|《科举是考试,更是政治》所感

    科举制不就是国家进行人才选拔的制度吗?科举制打破了以前推举制,察举制,以及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使做官不再仅仅是权贵们...

  • 九品中正制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会说魏晋南北朝是个乱世,但这个乱世非常长,在那个时代选拔人才的办法叫做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持续了...

  • 九品中正制

    秦汉以来国家用人,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政府下诏提出其所需人才类型,让下级官员按其所需将合适的人选推荐上去,然后...

  • 管理随感(1)

    一. 推荐制的历史先进性 隋以前官员选拔制度为九品中正制,即推荐制。史书上总是说这种制度造成了门阀集中,加剧了官民...

  • 科举、舞弊还有鬼

    科举作为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之后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被称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关科举的论述有很多,研...

  • 从教育机构离职后,我是这么想的

    中国的教育选拔机制的由来 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颠覆了察举制(有说九品中正制),让老百姓可以跨越阶层的壁垒,有机会当...

  • 这个尚书有点“虎”:官员上岗怎么安排?来,抽签吧

    从阶级统治诞生开始,选拔人才就是个大问题。 从贵族世袭、军功爵制到察举孝廉、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取士,总的来说,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九品中正制”的用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zh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