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12月14日,在看似风平浪静的互联网上,发生了一起大事。
这一事件的参与者,是三位好朋友,他们是和菜头、罗振宇、还有马伯庸。
这三个人,不必多介绍吧,他们就是传说中的网络大神、大V、意见领袖,都特别牛(此处省略一个字)。
你要说,这三个人全都不认识啊。那我笑了笑,说你不是文艺青年。
好了,说正事儿。
马伯庸写了一篇奇文《显微镜下的大明》。
这篇3万字的文章,马伯庸前后写了2年。当然不是说他2年什么都没干,就写这个了。是说马伯庸从2014年窥见这一历史事件端倪开始,颇有兴趣,想写成文,但由于知识储备有限,始终难以突破。
之后2年间,他搜集阅览各种资料,于近日终成文章。
这部作品全文3万余字,讲述里一起明朝万历年间,发生在徽州府,因为丝绢税引发的大纷争。案子跌宕起伏,细节妙趣横生,结局发人深省。
刚巧,和菜头约他在北京大悦城吃日料。席间马伯庸谈及此时,和菜头问他:“你打算拿它怎么办?”“不怎么办啊。我写作的心愿达成,已将文章挂在网上,大家免费阅读。”
谁知,和菜头听完大为光火,“赶紧全给我删了”!结完账他气呼呼的跑掉了。
之后不久,老罗来找马伯庸。一口价,10万,买走文章的版权。
这是什么情况?
这里先简单说下和菜头和老罗。和菜头写的栏目叫槽边往事,他一直以手撕粉丝著称。老罗呢,他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已经开始销售20年后的门票啦。另外他还办了个APP叫“得到”。
和菜头和老罗绝对是过硬的好基友。
老罗这人不修边幅,到那里都是一身运动服。恨不得哪天走红毯,也穿运动服去。和菜头多次苦口相劝,终于教会了老罗开始穿修身裤。
人家关系好,不是没道理的。不光是生活中的朋友,这人和人的价值理念也是高度一致。
和菜头一直是网络付费阅读的坚定倡导者,他认为写文章作为一门手艺,付费是对这一手艺起码的尊重。罗振宇更不用说了,他的APP本身就是个付费阅读平台。
和马伯庸散开后,和菜头拿着文章去给罗振宇看,老罗阅毕,眉飞色舞、拍案惊奇。一拍大腿道:不能免费,买下来。
这就有了老罗10万买文章的事。那马伯庸又不傻,当然是同意了。10万块啊!
如果这事儿就这么完了,那只能说明2个字:肤浅。
罗振宇拿到文章后,搞了一个活动。活动是一个君子协议:你想看这本书吗?老罗免费把书送给你。但是请你帮个忙,你可以把老罗办的“得到”推荐给你的朋友。觉得靠谱就来参加吧,你还能得到一张老罗颁发的仗义证。
马伯庸拿了10万块钱,觉得受之有愧。不过他也想明白了,老罗买书,是为了表彰创作者的劳动。由此,他决定把10万块钱,分给他参考过的4篇论文的作者。他认为,真正值得表彰的,是他们的贡献。谁料,送钱这件事儿,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啊。马伯庸写了篇《四起几乎未遂的学术“诈骗”案始末》,记述了这次送钱过程中发生的让人啼笑皆非的趣事。
和菜头促成一件好事儿,心情是美美的。他也激扬文字,写了一篇《来给知识定个价》,表明了自己促成这事的初衷。10万+,作为一个阅读数量的统计,是无数写作者所追求的目标。老罗给了10万,现在,他要再转给马伯庸1块钱。这样,我们就有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10万+文章。
他们的行为绝对艺术。
于是,你就在12月14日的互联网上发现。这几位大咖,都在同时推动这件事。老罗的每日60秒语音,提出了这个君子协议的帮忙请求;马伯庸和和菜头也在自己的平台上发文,介绍《显微镜下的大明》一文。
有人说,这是一起合谋的营销事件。还是说明那两个字:肤浅!
怪不得我们不能成为大V,来看看这几位网络大神的共赢思维。
读者获得了一篇好文章;
参考文献的论文作者获得了物质的奖励;
老罗出了10万,推广了APP;
和菜头用行动践行了知识有价的理念,成就了中国互联网第一篇10万+的文章诞生;
马伯庸获得了明码标价的认可,文章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这才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共享胜利果实,岂不美哉。
这其中所有人的行为都是值得称道的。这起事件,会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创作,堪称是文化界的美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