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回顾:散文是什么:现代散文大家系列书籍(1-4)
上一篇已经解释了“散文”的当今概念,以及散文概念在历史中的演变。而今天只着重推出一本作品——《待旦录》。走进施老(施蛰存)的文学世界,了解文学的前世今生。
施老,施蛰存,浙江杭州人。是“新感觉派”,“现代派作家”,一位有着超前意识的作家,《梅雨之夕》是我走近他的第一篇文章,然而读后却一头雾水,长期阅读老舍,巴金,张爱玲等写实风格的我对心理分析的文还很陌生,直到我读到西方的《尤利西斯》,《荒原狼》,以及《墙上的斑点》才渐渐接受这类心理小说,也包括施老的《将军底头》,《鸠摩罗什》,《春阳》,有人说他的都市心理小说,与沈从文的乡情小说,是中国文坛对称的两大支柱,共同完成了现代短篇小说的话语构建。
这是时代给施老的标签,一个孤独走在时代之先的文人,也曾因误会,他成了一个在鲁迅先生的杂文里,以“洋场恶少”和“叭儿”的身份,赫然列入长长的鲁氏骂人名单里的可笑反面角色,后经“平反”才咸鱼翻生。
《待旦录》是其散文集,“旦”字取“旦复旦兮”之意。第一辑是主要围绕“文学”而写的论述篇目,分为有《爱好文学》,《新文学与旧形式》,《再谈新文学与旧形式》,《文学之贫困》,《儿童读物》,还有关于屈原是否是诗人的《怎样纪念屈原》。我还因此写下一篇读后感《施蛰存〈怎样纪念屈原〉:屈原不是诗人》。
第二辑以一丝不苟的写实风格写出《驮马》,《栗与柿》等佳文。也有《跑警报》,《米》,《三个命运》等战争年代的记述回忆文。我也模仿之,写了短篇小说《三个命运》。
好的篇目过多,不一一详说,接下来重点欣赏篇目《文学之贫困》,以此来认识文学。
现代人对于文学这个名称的观念,具体地说起来,仿佛就以为这是诗歌,小说(长篇及短篇),戏剧,散文的总称而已(有些人还主张加上杂文和报告两类),在这些项目以外,仿佛就没有了文学的疆域。或者还有些人,认为文学的疆域不能限制得这样狭窄,他们要把别的一些文字撰述拉进来算做文学,于是把上述的四种东西称之为纯文学。 这样对于文学的疆域之观念固然开拓了不少,但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这四者仍然被约束在一个“纯”字范围里,作为自成一个流派的东西。——摘抄于《文学之贫困》
这里的“纯文学”概念和之前的“散文”概念都在历史里缩小,有幸的是提高了文学的纯度,不幸的是范围越来越狭隘。曾有人提出“兴一国之民,必先兴一国之小说”,小说在起到教化民众的同时,有了功利目地性,也越来越狭隘。幸也不幸,这就是现代文学。那么古代文学的范畴到底指什么?
孔门四教,以文为第一。而这个“文”字是统摄六艺而言的。古典的文学观念, 似乎以中国为保持得最长久,一直到晚清,历史和哲学始终没有被赶出文学的大门之外,而小说始终没有被请进会客厅。————摘抄于《文学之贫困》
这样看来,小说是后来者居上,有人说中国文学始于先秦诗歌,而西方文学起源于悲剧戏剧,现代小说之流派和思潮也多借鉴于西方。不能说小说是舶来品,中国古而有小说,只是被称为不入流的“闲书”一类,但终究文学是越来越狭隘了。
以上就是《文学之贫困》的论述重点,我想议论文都当有理有据,理从哪里来,从逻辑思考后的总结而来,据从哪里来,从历史中来。每每说到论述文,都会想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难怪“历史”包含在古代的文学概念范畴内,只因说理更可靠,找据更充实。
【推荐理由】
此书可使人认识“文学”,某些篇目也可作为论述文之范文,亦可以学习施老一丝不苟的写实风格。
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第三期
第十八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