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铁伊的小说集是一位朋友推荐读的。
一套全集,相叠共约20厘米高,即囊括了她一生出版的屈指可数的8部作品。一辈子的时光经历,浓缩成8个推理故事,这样的创作数量,和与她同时期诞生的两大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与多萝西·榭尔斯的惊人产量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但也许正是因为这8部作品,包含了铁伊从青春到暮年的生活经验与文学情怀,它们无一不成为推理界中经典之经典的作品。
因对铁伊作品的不甚了解,拿到整套书籍之后,我首先做的便是了解她系列作品的知名度和大致内容。人物关系复杂,通过严谨推理,正面挑战一桩公认历史定论的《时间的女儿》,被英国评为推理小说史上的top1,读过大约三分之一后,却因无心搞清里面所阐述的复杂的家族关系,被不耐烦地抛在一边。
而继铁伊前两部中规中矩的推理小说出版之后,时隔11年,这段时间的经历和感悟,让她决定抛开他人的目光,完全发挥本人的独特风格。具备完全铁伊风格的推理小说——《萍小姐的主意》问世。
如果问我这本书讲了一则如何巧妙而离奇的杀人事件,以及这一案件是如何被侦破的,我想我的回答一定会让你出乎意料:不按常理出牌的铁伊小姐,并没有刻意把心思放在推理上,尽管到小说最后的几页,真相的面纱的确出人意料,但故事中的推理实在只能用“简单”来形容。
作为自小学时候已经成为的推理小说迷,我曾经痴迷于森村诚一的《黑色飞机的坠落》、“证明三部曲”等经典推理且带有人文情怀的作品,也曾因领略由阿加莎克里斯蒂原作、上海人艺话剧团演绎的《无人生还》所表现出的悬疑震撼,而向身边的朋友们鼎力推荐。而读完此部“风光不与四时同”的《萍小姐的主意》,深深感到故事内容与其他大师作品的共性——引人入胜、出其不意,但这部作品的另类程度,却让我很难启齿向推理小说同好力荐。相反地,我却希望引荐给那些对学生时代充满依恋的朋友,希望他们能够满怀对青葱岁月、无限活力的眷顾,聆听书中无处不在的青春之声。
矛盾的是,当你想要把这部字里行间塞满了青春诗意的小说,归类为一部单纯回味学生时代的叙事小说时,对故事中死亡事件的印象之深,对真相给内心带来震撼之巨,却又让读者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它仍然是一部推理小说。但抛开推理部分,或者说,把它仅仅当作是烘托主要思想的一部分来看,故事本身的意味之深,则远远超越任何其他推理小说作品。
02
仔细想来,全书控制情节跌宕起伏的,不是人物的行为,而是通过对语气和动作的心理分析。
简而言之,此故事以萍小姐——一位在英国名声卓著的心理学作家——的视角,以她自己敏感的心理学觉察角度,对自己到一所女子学校演讲之后,被学生和校长热情挽留,所接触到的所有人说出的话语和行为的诠释,串联起她在这所女中所经历过的一切。
学校中每个女孩的表情、衣着、话语,每位教职人员的情绪、气场、态度,鲜活了她们相貌下的灵魂。而全面又细致的刻画,也让读者在读完故事后,仿佛能根据书中的每个人物,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所谓把人物写活的能力,正如这样通过文字,给人物赋予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郊区一绿千里又色彩斑澜的田园风光,宁静而有历史感的小镇,装饰古朴雅致的咖啡馆,热情且厨艺精湛的老板娘,连续晴朗的夏日天气……无与伦比的背景画卷,勾勒出的作者对学生时代不遗余力的赞颂,同样洋溢在她笔下的那群勤奋优秀、热闹俏皮的姑娘们身上。规律而紧凑的作息从早上五点的早课开始,持续到晚上十点半的熄灯铃响,最终以学生们热烈的熄灯后偷聊,直至进入梦乡结束。这些学生时代的素描,相信一定会给有过相似寄宿经历的读者带来共鸣,与此同时,对成绩优异而又有些孤僻的高材生、阳光热情而又自信孤傲的富家千金、长相普通且似心中打着小算盘的苏格兰学生、干练而又固执己见的校长……女中里众生相的精雕细琢,则让读者仿佛附身到了萍小姐的灵魂中,与各位背景与性格各异的教职人员一起共事、与到哪里都有欢声笑语的学生们打成一片,并且收到她们的集体敬仰和爱护。
读到这里,故事已经过了大半,故事冲突发生之前的漫长铺垫,以生动的直叙,和对人物语言中所暗含态度的揣摩来带动,非但不显乏味,反而有种沉浸在学校和谐氛围之中的愉悦感。直到萍小姐在监考后发现某人的作弊小抄,以及最被看好的高材生,出乎意料地没有拿到梦寐以求的工作名额,而作弊嫌疑人因受到校长的特别偏心,抢夺了此珍贵的工作机会,点燃了这所学校中的观点矛盾。情绪与思想的涌动,以及它们掀起的,从教职员工一直翻腾到学生中的波澜,通过铁伊在每个人的性格特色下,精准的形容和拿捏而显得激烈而磅礴。
在萍小姐同其他教职人员一样,出于对高材生的可惜与怜爱,向校长极力请愿却未果的情况下,得到工作机会的学生之受伤事件发生了。对于读者而言,凶手很容易推测,而接下来的情节,也的确给出了合乎读者猜测的暗示——几乎可以确凿的证据,被萍小姐在无意中发现了,但与校长一样的偏心,却在萍小姐的心中产生挤压出了更多的矛盾,这种矛盾犹如爬山虎一般,野蛮而迅速地在她的心墙上生长。
铁伊不仅通过萍小姐的心理活动,且以她的视角描述毕业典礼上所有人的表现来反映:有人举动奇怪、有人依旧兴高采烈、也有人被确认死亡!萍小姐在收到被害者噩耗的影响下,终于坐立难安,决定行动,却未将证据交予校长进行调查,而是仍然以偏袒的方式,和她怀疑的凶手确认所谓事实,并达成一致。萍小姐自以为可以一己之力,圆满处理这出突如其来的悲剧,从此便荣归故里,结束她愉快的女中之旅,却在即将离开的最后时刻,才在不经意中发现了真凶之真容,以及她的自以为是闹出的“笑话”。
当作者以类似电影移镜头,描写真凶一贯挂着的阳光表情,和为萍小姐送别的目光,随着去往车站的出租车的行进,在萍小姐身后渐行渐远的情景时,读者的感受也许会是“人心可畏”。一个以心理学出名的作家,却在一次杀人事件上,被表象所展现出来的讨人喜欢所蒙蔽,几乎从未怀疑过她,为了庇护真凶的假凶手,反而独自承受了所有内心的自责,和为了这种自责而付出的代价。而真凶,则因为其生长环境造成的心理定势,内心中丝毫没有任何忏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她阳光而积极的毕业生活……
03
虽然萍小姐对真凶所拥有的证据一无所知,成为她判断失误的最大谅解符,但全书所侧重的,依然不是推理所展示的跌宕。一出因为不当的培养教育方式,所导致死亡悲剧,视野已经不仅单纯放在人性中的正确与错误上,转而警示社会中的一些行为,即使出于善意,却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但也正因为如此,这样的一出悲剧,读完后不会产生过多恐怖与跌宕,也不会影响读者对青春的怀恋之情。
一部包含推理成分,却无法用“巧妙”来形容的推理小说,就连在文末真相大白的时候,都透出了更多因毕业产生的,对于学生时代的不舍情绪,而非主人公对“凶手”的细思极恐之阴郁。对于一部人物复杂生动如斯的故事,每个人可能会对这一相同事件,拥有不同的想法与看法。推理小说中充满了诗意与单纯情怀,你希望一阅吗?
网友评论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个读者万个评。
有人路过不肯赞,
总有知音夸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