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和散曲其实本无区别,其源头均为音乐文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均由俗入雅,向诗靠拢,成为文人骚客的案头游戏。宋词初创于唐朝,经五代繁荣,至宋达到顶峰。不过印象中,我们学到的第一首词,却不是宋词,而是纳兰容若的长相思。
这首词是这么写的: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经过此前的仿写训练,我们已经有了些许音韵的知识,所以可以先看一下这首《长相思》对韵律到底有何要求。长相思实际上是以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为正体,一般分为两段,前后两段均为三平韵一叠韵。
所谓叠韵,在此处指的是段起两句的韵脚不光韵母一致、声母也是一致的,也就是同音字。所谓三平韵,说的是上下两段的一、三、四句均需入韵,而且是平韵。所以换句话说,《长相思》要求句句入韵。
如果对这一点还没有感觉,可以再看一下白居易的词: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纳兰词和乐天词的韵脚都是一样的,不过平仄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仿写的时候且把韵脚押对,至于其他地方的平仄,感觉不拗口就好。
纳兰容若的这首《长相思》写的是旅途中的思乡之情;白乐天写的则是闺怨,情感意境都拿捏得极其到位,不愧是风月场中的高手。我们仿写,首先也要确定一个主题,思乡、闺怨都被他们写了,咱们不如写一首送别诗。
现代的送别和古代的送别可能有些不同,古代送别少不了“孤帆远影”、“山路崎岖”、“孤蓬万里”之类的意象,现在的送别最远也就是送到火车站。所以我们的意象似乎也离不开火车站,因为如果你不把人送到火车站的话,然后写首诗,那这首诗很可能显得有些虚情假意。
所以火车站都有什么呢?人山人海、环境嘈杂、安检不让你进去、你只能在火车站外看着火车站的Logo,感受着瑟瑟冷风,然后你就打车回家了。
在上述两首《长相思》中,每段的前两句均对为分类相同、词性也相同的事物做出了相同的动作或描写。我们想要仿写,首先要找到相同的事物、动作或描写。
首先,人山人海,人是相同的,可以写成“山中人、海中人”。问题在于“山”、“海”似乎会给人造成混乱,我们想表达的是人组成了山,而这山中均是人。但欣赏者会优先认为,这是一个村民和一个渔民的故事。
其次,环境嘈杂,类似于人声鼎沸,故可谓之“人声杂”,除了人声,还有风声,所以有“人声杂、风声杂”,似乎没什么问题。
第三,你一个人感受着瑟瑟冷风,说明你是孤独的,他一个人坐车,也是孤独的,所以可以有“离人孤、留人孤”,也挺有内涵。
最后,你坐车的时候,看着马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显然可以有“车如流”,除了车,当然没有马,但路旁的树都在向后移动,所以又有“树如流”。
这四种,除了第一种之外,选哪一种做段首都可以,在此选择第三种,“离人孤、守人孤”。
我们回过头来看纳兰词,“身向榆关那畔行”,说的是正要去榆关。我们是留守人员,所以要去榆关的不是我们,而是我们送别的对象。他去哪里,我当然不知道,但我知道他可能是要去工作,去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奋斗,所以他是“赴前途”。而且他又是一个人,偷懒一下就可以写成“形只影单赴前途”。
然后纳兰容若写“夜深千帐灯”,这千帐灯就是他写词的地方,不过我们刚刚写的是离人,他在什么地方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可以写成“不知君何如”,不知道你会怎么样啊。
至此,上片也就完成了“离人孤、守人孤,形只影单赴前途,不知君何如”。
下片开篇,纳兰容若写道“风一更、雪一更”,这是风雪交加的实景。不过在我们的词中,如果我们写实景,便只能写我们周围的实景,这与离人的关系似乎不大。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景物尚未在古诗中形成意象,很难写出观景知别的感觉。
所以,我们最好写出一种虚虚实实之感,例如你在车上,昏昏沉沉,想着那个离开的人。这种状态其实就是瞳孔不聚焦,眼前变得模糊。这种模糊其实也是一种常用的剪辑技巧,用以表现演员陷入了回忆。而在车上的你看到的无非是车和树,所以可以写成“车模糊、树模糊”。
然后纳兰容若说“聒碎乡心梦不成”,这句便不能仿写了,因为我们已经陷入了回忆。所以一般别离前夜都会做些什么呢?考虑到男女有别,又因为此前的《思郎君》、《天净沙》又都写的男女之情,所以这次便是直男送兄弟。兄弟别离,自然少不了举杯共饮、抱头痛哭。
所以,最后两句也出来了“昨夜辞君酒一壶,与君抱头哭”。
当然,在如今,能够喝酒喝到抱头痛哭的兄弟,委实不多了,愿君珍惜。
总之,一首《长相思·离人孤》便算完成:
离人孤、守人孤,形只影单赴前途,不知君何如。
车模糊、树模糊,昨夜辞君酒一壶,与君抱头哭。
这里还多了一层因果,有可能是昨天酒喝多了,到现在还没有醒酒,所以才会有晕晕沉沉、模模糊糊之感,算是无意之中提高了这首词在逻辑上的完成度。
往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