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857850/ad3090ce6eb385e7.png)
我是认为我身上是具有文艺气息的,总有些淡淡的忧伤,喜欢旅行,喜欢独处发呆,常常念旧。内心里那点文艺气息一直在,可始终不能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文艺,自己又不够文艺,有的时候也会讨厌自己这点文艺范。因为它让我自己享受安于现状,甚于讨厌世俗,对别人来说像是假清高。在这个烦躁的社会,文艺确像了层薄膜,要小心翼翼的保护着,我也已很久没听到过文艺这个词了,大家似乎都没有精力去保持文艺了!
《你好,之华》上映时,因为没有时间,所以没能走进影院观看,但我看了影片预告,引得我写了一篇“信件”的小文,无非也是怀念一下那个靠信件往来、寄托思念的时代。当看了电影,才觉得自己那篇小文写得早了些,浅薄了些,可也是付注了自己的心血。真正观看后,这时才有些明白文艺。
电影开始,让我觉得有些叙事缓慢,有个想法想弃剧,有个想法想快进,有个想法想坚持。我这短暂的思想活动在我坚持到了后来时,才发现原来这是和等信时是一模一样的心境,弃剧时我还是好奇后面的故事怎么样;想快进时我怕自己错过什么;坚持了下来,一定能解答自己的疑惑,好奇,或者还能发现特别的地方。就像情窦初开的小男生,因为些好奇关注起了小之楠,隐隐的想要探究下去,正是没机会时,之华的出现让他接近了之楠,情书成了三人之间的桥梁,故事也在发生着变化。写信,等信,回信,读信。整个过程等充满着等待、期待。每个人都爱于收藏信件是否就是因为可以再看到当时的自己呢!
看弹幕,有人说‘一封信看三四遍有什么意思’恕我直言,他一定是没有青春的一个人又或者是新生代的一份子。电影中我最好奇的便是之楠自杀后留下的遗书。我一直猜测,那一定是一个妈妈写给两个孩子,安慰她们好好活下去的各种话语,却不曾想,竟是初中毕业的那份演讲稿。那份演讲稿倒底有什么魅力,成了妈妈留给孩子们最后的爱?
那时的之楠就是别人口中的好孩子,连妹妹的光芒都收了去,从同学聚会时人们毫不犹豫的将妹妹当做了姐姐,她这个学生会主席在同学心目中的位置有多重便可知道。她看到尹川的情书,注意到的便是尹川的文采,也许那时她也开始欣赏起了他,也许已将小小的喜欢收了起来,因为她们还有路要走,就像她演讲的内容一样‘这样我们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我们的人生选择丰富多彩’。两人上了同样的大学,也走到了一起,来到的世界大了些,人就出现了不一样的选择。之楠和尹川也走散了。她碰到了不一样的人,也许是因为那个人带给她没有体验过的的感觉,便不顾一切的向那个人奔了过去。我想这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在那个时代经历过的吗!‘向往的感觉正好那个人给了,便逃不过去了’。那个人终究原形毕露,你所有的对爱的幻觉便破碎了。一个天之骄子骄傲脆弱的心变碎了。很难有人逃过抑郁症的魔爪,她也失败了,她选择解脱,也似乎只有那样才能解脱。也许她也想向能够拯救她的那个人伸出手,可她不愿打破别人美好的世界!一个善良有文艺气的女生便不顾一切去了,她只留下那封信,那封演讲稿,她懂得说多无用了,留给孩子们的伤痛是无法弥补了,留下什么有用呢,就是这份演讲稿,因为那里面写着是希望:
‘我们每个人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都走在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上
也许有的人能实现梦想
也许有的人不能
人生有艰难的时候
也有痛苦的时候
在那样的时候
我相信我们
一定都会想起这个地方
这个我们人生有无限可能的地方 ’
没错,我读到的是希望!
一封信,一本书承载了我们在那时的记忆,也想起自己读一封信,也是读好几遍,读着读着,就会浮现朋友的脸,她在开心还是难过,读着读着,会想到很多淡忘的往事,那些往事里有,在教室开元旦晚会,和朋友吵架,和朋友一起聊未来,想到自己曾许下的各种愿望……,孩子们也是看到那些妈妈收藏的信,那本书,才知道了妈妈曾经也是有好的选择,只是在青春里时选错了,这样他们才会懂得自己是有希望的。
年轻时谁还不犯些错误呢,谁还没有些痛苦呢!有希望才能认清自己,走的更远,所以不要害怕。
日本对文艺片的诠释手法造诣很高,也许就是日本社会现状,这样的片很受欢迎,导演们努力去挖觉人类内心原有的世界。所以文艺没什么不好,文艺的人我知道他们都是善良的,看得清内心的自己,现在人们很少再写信了,那么就写写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寄托情怀。
世界还是美好的,步伐再快,也要多听听内心的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57850/001c64f03464672b.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