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公郑金锋书画呓语(十一)

作者: 舜公郑金锋 | 来源:发表于2020-05-09 20:57 被阅读0次

            临习古代精典书法碑帖,是一个书法家毕生永不间断的修行,也是一个优秀书法家每天的日课,书法家艺术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书法家临摹碑帖的综合素养,同时,也决定了书法家未来的艺术风格和成就。所以临帖、读帖是一个优秀书法家必须熟练掌握的最基本技能。学书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临帖方法,灵活运用。大致有笔临、目临、心临、背临……。还可以采用分析后的临习法,读帖与临帖相结合的临习法,也可以先读帖,后思考、再琢磨的综合研究的临习法……。             

            临帖的最终目的,是让习书者通过临习古代经典碑帖,恢复和还原古代碑帖的本真面目,而不是照葫芦画瓢式的临帖,要在反复的临帖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审美鉴赏素养,使自己能够很轻松地透过刀痕见笔痕,挖掘自己敏锐的综合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鉴赏把控能力。并能从经典碑帖中汲取日后形成自家风神骨貌的原材料和精髓。对于一个成熟的书法家来说,一定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总结规律,把控大局。都是非常重要的。贯穿你一生的临帖、研究、创作实钱。一个书法家要想成为一流的书法大家,你身上必须具备天资、眼界、师承、巧学、功力、机遇、情怀、长寿等诸多因素,缺一不可。在整个艺术成长过程中,如果缺少了必要的思考,所有的梦想都会破灭,甚至是越勤奋,就更会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在整个书法艺术实践的征程中,只有不断探索、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临帖方法,乃为上上策。我个人的经验是:写(包括临帖)的不如看(读帖)的多,看的不如琢磨(思考、分析、研究)的多,琢磨不如总结(汇总规律)的多,总结不如再实践、再检验的多。整个过程是心为上,手为下。

            书之初,受之于天象,而显之于人之心相。表现的是习书者的精神境界和内涵,而逐渐还原的是书者灵魂深处的潜质和本真。反之,即使是墨色鲜活,烟云弥漫。也只会是空洞无物的小情趣,决非气势恢宏的正大气象。这就是墨到胜处色无功,韵致雅格笔近平。绝佳处在心不在手,在眼不在笔。勤奋、用功不一定成功,甚至是适得其反。多思、多悟、用心……,可能更易成功。

            在漫长的书法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沉着气。我们要多借鉴古代书法大师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研究他(她)们的书法理论,还要站在古代书法大师的角度去反思,不断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补足短板。其实,古代书法家几乎全部都是业余的。但是, 历朝历代的书法传承有序,脉络清晰可寻,代代都有书法大师出现。在上个世纪100年中,社会动荡混乱,还诞生了吴昌硕、陆维钊、林散之、王蘧常、谢无量、于右任六位书法大师。前两位是书法综合大师,后四位是书法单体大师。还有游寿、萧娴、胡小石、舒同、沈尹默、白焦等准书法大师。而我们今天的书法界,从表面上看非常繁荣,仅台面上的书法名家、专职书法家、专业书法家,大学书法教授、书法博士生导师、书法硕士生导师、书法教师等近万人,却掩盖不了在全国范围内找不出一位书法大师来窘境,甚至是连半……。

            做为一个虔诚的习书者,要真正使自己的艺术水平达到大化之境,还要全身心地融入艺术实践,千万次的苦苦思索、锤炼,才能萃取到我们所需的艺术精髓、骨血和元气。并不断的提练自己独特的、崭新的、唯我独尊书法笔墨语言,塑造独我至上的艺术个性、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脱胎换骨的圣洁灵魂。只有这样,才能永远行进在通往书法艺术至境的主航道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舜公郑金锋书画呓语(十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il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