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其一篇著名的骈文《滕王阁序》中写有这么几句“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现在“李广难封”已经成为了一个成语,专门用来形容那些功高不爵、命运多舛的人物。
那么李广为什么终其一生都未能封侯?这其中到底有哪些隐情呢?
李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抗击匈奴的名将,他是陇西成纪,就是今天甘肃省天水市一带的人。那里可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传说女娲伏羲就出生在那里,后来的大诗人李白,唐皇室李氏一脉均出自那里。李广的祖上李信在战国时期就是秦国的名将,后来生擒太子丹,立下功勋,所以李家世世代代都要学习一个本领——射箭技术,他们家的箭法可以说举世无双。传至李广,其箭法更是精妙绝伦,无人能及,我们下面可以看到。以至于在《水浒传》中有一位百步穿杨的神射手花荣,人送外号就叫“小李广”,可见一斑。
那么说了半天,李广的骑射技术真有那么好么?会不会有被夸大的意味?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看。
说有一次李广出门打猎,忽听得草丛中有声音,以为是猛虎,于是搭弓上箭,只见在分秒之间一支箭如闪电般直蹿草丛,众人扒开茂盛的荒草,哪里有什么猛虎,原来只不过是一块顽石。但是让手下感到震惊的是,那只箭的箭头竟然已经射进了顽石之中,不能拔出。这样的神力和手法世上能有几人?李广只要听说自己所居住的郡县有猛虎出没,都亲自前去射杀。有一次在射杀猛虎的过程中,那老虎肯定没有死透,竟然站起来还把李广抓伤,在这种情况下李广依然将老虎射杀。
还有一次,汉景帝派自己宠幸的宦官太监前往李广的军营监军,那帮监军尤其是太监监军是非常容易惹事生非的,这不一天这位太监就带着人马去散步去了,途中遇到三个匈奴人,这位太监大人自不量力,觉得我手下这么多人马他们就三人,于是下令攻击。谁知那三人都是匈奴有名的射雕手,三下五除二,将这位中贵人所带领的人马全部射杀,中贵人自己溜得快,逃回帐中,向李广求救。李广马上意识到这三人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他点了百骑,亲自出马,因为匈奴人没有骑马,所以很快李广就追上他们,李广叫手下从两面包抄,将三人团团围住,自己又拿出看家本领,搭弓上箭,射死两人,生擒一人。要是没有高超的技术和绝对的信心,面对匈奴彪悍的射雕手怎么敢轻易迎敌。
再举一个例子,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李广受命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因为寡不敌众,生擒被俘。因为匈奴单于早已听闻李将军的威名,所以下令抓到后好生对待。匈奴人抓到李广的时候他负了伤,匈奴人因为单于早有交代,所以就在两匹马之间用绳子结成一张网袋,做成了一副简易的担架,让李广躺在上面。这样走了十余里路,李广装死,但是他用眼睛瞄着周围的一举一动,他看到旁边一个家伙骑着一匹良驹,突然之间一跃而起,跳上那匹良驹,顺势将那位胡人推倒下马,于此同时用手夺过其弓箭,扬尘而去。等到匈奴人反应过来,追将上去,李广再一次使出其拿手好戏,一路射杀,直至其自己的军营。这种惊心动魄现在我们只能在电影大片中看到的场面在千年前早已上演,看李广完成的跃起、上马、推倒、夺弓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而且每次的时间点和落脚点都算的非常准,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要自己身上没有两把刷子是绝对做不到的。就是在这一仗之后,匈奴人给李广上了一个雅号“飞将军”。
通过以上三个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李将军高超的射箭技术,同时他的武艺、骑术、胆识都远胜于人,就是这样的一位人物,怎么会一生都不得志,不能封侯呢?
我们先来看李广一生中两次最有可能封侯的战役。
第一次在汉景帝时期,我们知道在西汉景帝朝发生过一件历史上非常出名的大事,由于汉景帝听从手下大臣晁错削藩的建议,从而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王之乱”。当时李广作为太尉周亚夫手下的骁骑都尉,参加了这次抗击叛军的战争。在战争中,李广首当其冲,夺了对方的军旗,在中国古代的战场上,军旗是一个军队的灵魂,军旗被夺是会导致军心涣散,其仗必败的,所以谁在战争中夺得对方的军旗是大功一件,足以够得上封侯了。那为什么李广立下如此之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原来李广作为中央政府景帝手下的正规军,他竟然去接受了一个诸侯王梁王的将军印,而且当时谁都清楚景帝和他的弟弟这位梁王的关系,你李广居然还敢去接受梁王的赏赐,这是好大的胆子。就这样,李广错过了一次绝好的封侯机会。
第二次绝佳的封侯机会,就是李广参加的最后一次战役,赫赫有名的漠北大战。汉武帝元狩四年,刘彻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大举进攻匈奴。当时李广听到这个消息,认为这是自己最后一次机会了,于是立马向汉武帝主动请缨,希望能参加这次战役。汉武帝是不愿意李广参战的,一是因为李广年事已高,当时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二是汉武帝认为李广这个人“数奇”,就是命不好,用现在话讲叫点儿背。但是敌不过李广的软磨硬泡,最终汉武帝决定让李广出征,并担任部队的先锋前将军。
等到出兵塞上,卫青不知从哪里得到情报,知道了匈奴单于的具体位置,大帐所在。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是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住所的,所以和这些人打仗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老是摸不到他们的老巢究竟在什么地方。这次卫青获得了如此重大的情报,此仗必然大胜在望。按理说来李广一辈子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因为前将军是先锋部队,最先碰上胡人部队的必定是这帮人。但是行军前,卫青重新做了人事部署,改李广为右将军,和赵食其一起从东部夹击。东部是不好走的,道路迂回而且水草不丰美,是不利于屯兵的。李广就去向卫青自陈,皇上让我做前将军,你现在改我为右将军,况且我从结发之日起就和匈奴打仗,老子刚打仗那会你那不知道在哪呢!我只需一人一马就能把匈奴的单于给收拾了。李广哪里知道这命令本来就是汉武帝为卫青下的,在出征之前汉武帝就交代过卫青不能让李广做前将军,理由前面已经讲过,一个是年龄问题,一个是运气不好。后来李广知道卫青竟然任命公孙敖为前将军那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公孙敖是卫青的救命恩人,当年汉武帝愿以金屋藏之的陈皇后吃汉武帝爱妃卫子夫的醋,陈皇后的母亲馆陶长公主刘嫖要弄死卫青,是公孙敖带领人马将其救出的,现在公孙敖因为犯事被格了侯位,卫青现在把前将军的位子给他,他现在又得到如此重要的情报,公孙敖的侯位又有了。李广这下当然非常生气,没有和卫青打招呼就自己率兵从东面进发了,要说李广的点真是背,他们那队人马在茫茫戈壁上由于没有向导迷路了,等到李广的军队赶到,战斗早已经结束,匈奴单于逃走,大获全胜。
卫青就想要了解一下李广部为什么会迷路,一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等等李广拒绝回答。卫青这下也火了,分明是不把我这大将军放在眼里,命令长史即刻将李广叫到幕府内做笔录,录口供,将相关事情一五一十说清楚。李广对前来的长史说,“我一人做事一人当,所有的责任都我一人扛,与我手下的诸位将士无关,我一人去和大将军讲清楚。”
等到来到幕府,李广对卫青麾下的人员说,“我李广从少年时起就和匈奴打仗,大大小小的战争已经经历了七十多场,这次本来有幸跟着大将军担任前将军,然而大将军却临阵调兵,将我换去右路迂回,路上又迷路,耽误了归期,这岂不是老天要捉弄老夫么!何况老夫今年已经六十多岁,又怎么能够去面对那些刀笔小吏呢!”说完,抽刀自刎。这位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都奉献在抗击匈奴的战场上的老将,选择了一种如此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随着一代将星的陨落,李广终于可以可以卸下身上背负的的永远的痛,而且我们从上面的论述中也似乎有了答案,尤其是漠北大战中,李广未能封侯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汉武帝和卫青两个人在捣鬼。卫青是执行者,而且任人唯亲,汉武帝是幕后的谋划者,就是这对君臣导演了一出早已设定的局,使得我们的飞将军落得个如此的结局。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历史的真相么?其中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笔者自认为至少还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留下了“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要说李广的运气还真是不好,好几次封侯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都或因为这或因为那的变数都失去了。元光五年,汉武帝决心兵分四路夹击匈奴,第一路由卫青带领当时卫青还不是大将军,拜车骑将军,出上谷;第二路由轻车将军公孙贺带领,出云中;第三路由骑将军公孙敖带领,出代郡;最后一路由骁骑将军李广带领,出雁门,结果是只有卫青的一路直捣黄龙,攻下茏城,斩杀俘虏数百人,剩下的公孙贺无功而返;公孙敖损兵七千;最惨的是李广被人生擒俘虏了,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次。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那首著名的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实那次直捣龙城的是卫青,并不是李广。瞧瞧李广的点背的,人家无功好歹还无过,他却倒好,还被人生擒。李广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有一次他因为自己老是封不到侯这个问题还请教过别人,“说自从我们开始抗击匈奴以来,每次的战斗我都有参加,那些能力、身手都和我不可同日而语的人封侯的已经有数十个了,我怎么还是封不到侯呢,难道说是我本来就不是一个封侯的命?”对方回答,“将军想想,你平生有做过什么憾事么?”李广答道,“我以前在陇西太守的任上处理过一次羌人的叛乱,当时我已经将他们诱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可是我又使诈将他们全部处死,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啊。”对方说,“杀害已经投降的俘虏,没有什么比这更大的灾祸了,难怪你封不到侯!”
其次,是李广所处的那个时代。李广一共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这三朝对待匈奴的战争方式是不一样的,文景两朝政治上比较清明所以在对匈作战上也是比较保守,面对匈奴的入侵他们只是进行防御,所以那时候打的更多的是阵地战、防御战,而这恰恰是李广拿手的。但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作为一代英主,凭借其祖上留下来的基业,在其在位的五十四年中有四十四年都在对匈奴用兵,而且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所以那时需要的是像卫青、霍去病那样擅于长途奔袭打歼灭战、突袭战,这方面李广的能力是不强的。所以说李广是生不逢时,就连汉文帝都是这样认为的,有一次李广陪同汉文帝出行,听说李广抗击贼寇和射杀猛兽的事迹后,感概李广生不逢时,说要是李广生在高祖时代,那封个万户侯又有何难。
李广难封最大责任恐怕还是在他自己,是李广的个性使然,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李广的身上是再确切不过的了。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其性格,一个是其本身的个性,一个是其带兵的风格。
李广这个人自认为有一身的好本事所以自视甚高,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浓重。前面提到那个追击三个射雕手的故事其实还没完,后来当他们干掉那三个射雕手准备回营的时候,发现迎面出现了一队匈奴的骑兵,足足有数千骑之多,看到李广的数百人马匈奴以为是来耍诈的,摆好阵势,不敢动手。李广的手下都惊呆了,个个面如土色,想要逃走。李广怎么做的,他命令手下继续前进,在距离敌人两里地时候停下,把他们马上的马鞍都解下来,当中他还出了一次外快,跨马上前射杀了一位匈奴中骑白马的将军,回来后神情自若的也解下马鞍。这下匈奴人傻眼了,搞不清楚状况,以为李广这支部队是来诱降的,周围肯定埋伏着千军万马,所以半夜趁着月色就退走了,李广哪里赶走,一直等到第二天天亮才逃回了营地。这真是太冒险了,你一个个堂堂将军本来就不应该为了三个射雕手追出去,现在居然还遇到这种事,在这么危险的境地,竟然还敢去射杀匈奴的将军。万一碰上的这帮匈奴人的首领脑子不好使的呢,他就进攻你们,怎么办!
还有一次和博望侯张骞一同出兵,被匈奴的左贤王四万骑兵团团围住,李广让儿子李敢去刺探军情,真是虎父无犬子,李敢直接冲入匈奴人的大营,还大摇大摆的走出来,回来还禀报说匈奴人不怎么样,容易对付。下面的士兵都安心了,但是就在这时,匈奴人突然发动攻击,箭矢像雨点一般往下掉,汉军死者过半,箭矢也早已用完。李广下令让所有士兵搭弓上箭,但是不要发射,自己扛上大黄弩,冲上去杀了对方的将军,又射杀了好几名士兵。这仗一直持续到晚上,李广营中的士兵个个面无人色,而李广却意气风发,神情淡定自若,等到第二天张骞的部队开到才算解围。这仗下来,张骞因为延误归期理应问斩,后来用钱赎为庶人,汉朝有规定,凡是因为军中什么事被判死刑的可以用钱赎罪,李广也这么干过,李广也因为损失惨重,未能嘉奖。
还有李广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心胸狭窄,心眼儿小,特别容易记仇。说就是那次生擒被俘之后,回来本来是死罪,后来用钱把命赎回来后,闲赋在家。一次骑马出去到田间找人喝酒,回来经过霸陵亭,霸陵尉喝住李广,不让进,因为那时候实行宵禁,晚上是不允许外出的。手下就对那亭长说,这位是以前的李将军。那位真是不光面子连里子都没给李广留,不要说是以前的李将军,就是现在的李将军,也不让过!李广记下了这个仇,等到后来汉武帝重新起用李广,李广向汉武帝请求把这位霸陵尉调入自己的军中,等到他一到李广的军中,李广就把他咔嚓了。按理说人家那位霸陵尉忠于职守,是在尽他的职责,而李广却公报私仇,这手做的可是太不地道了!我们可以举和他同时期的另一个著名人物韩安国,他有一次因为犯事被关在牢里,狱吏田甲百般羞辱他,韩安国就说,“你就不怕我哪一天死灰复燃?”死灰复燃这成语就是从这来的,田甲告诉他,“那我就撒尿,浇灭它!”后来果然朝廷重新起用韩安国,然而人家大人有大量,好好善待了田甲。这么一对比,发现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再来看看李广带兵的风格,那真叫亘古未有。首先肯定一点,李广对待下属是极其好的,所以李广一生为将,家无余财,把该赏的都赏给了部下。行军到了一处水源,如果全军的士兵没有喝饱,他是不会喝的,到了吃饭时候,如果全军的士兵没有吃饱,他是不会吃第一口的。但是他带兵的手法,部队的纪律真是不敢苟同,李广部队没有基本的队列阵法,军中人人自便,想怎样就怎样,而且晚上他的部队不打更、不放哨、不巡逻,军帐之中也没有像样的文书,简直就是士无大小,军民一家。当时有个著名将领叫程不识,他把自己的部队和李广的部队做过比较,说李广的部队因为非常随意,没有太多的纪律规矩,所有士兵们都喜欢到他部当差,而且作战时愿意为李广冲锋陷阵,所以匈奴人不敢轻易进攻;而自己的部队军纪非常严明,整齐待发,时时准备,匈奴人也不敢贸然行动。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症结所在,打仗不是光靠一个人,靠的是全体的力量,是整个部队的综合实力,李广他把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带到了自己的部队中,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手下这帮人和自己不一样,他们没有你这样的身手,万一哪天碰到匈奴人突袭怎么办,你不巡逻、不放哨,那是要出大事的,你个人或许凭借自身的武艺可以冲出重围,那么你的手下呢?谁来保证他们的安全!
综上所述,李广难封固然有汉武帝和卫青的责任,但是更多的是其自身的原因。李广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和中国民族血液中流淌的一种文化心理是分不开的,就是同情弱者、同情悲剧英雄,就和大家都同情项羽一样。就连太史公在他的《史记》中也倾入了太多自己的感情,为他单独列传,用他的如椽之笔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刻画了李将军悲情的一生,让我们现在读来都忍不住潸然泪下。但不管怎么说,李广无疑是伟大的,咱就用太史公的原话来结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