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瞌睡刚刚过去,我打开微信,发现公司群突然出现了近百条消息。一般出现这种情况,肯定有什么重要事情公布。每个人都在发“恭喜陈总”,我一直往上翻了差不多三四下,看到了“任命陈勇为产品部门主管”的公示图片。陈勇原本是隔壁短视频产线的主管,因为这几年公司的短视频业务越做越好,他升任公司最核心的产品部门主管也在情理之中。
这时,隔壁桌新来的小姑娘张晓璐突然给我发了个信息:上一任主管是谁?是升职还是调任了呢?我这才想起来,好像最近没怎么在公司群和朋友圈里看到她的信息了。我打开OA软件,在公司成员界面刚输入“张”字,弹出来的人名里已经没有她的名字了。但我还是将“燕”字敲了下来。查无此人。然后我又在公司群里试了试,当然也没有找到她的名字。我打开和她的微信聊天框,发现上一条聊天记录还停留在去年的5月。当时,她问我除了《恐惧与战栗》,还有哪些克尔凯郭尔的书可以推荐。我又接连说了好几个,然后补充说这些都很不好读。她给我回复的最后一条讯息是“我读过,我能感受到。”
***
说实话,她的离职一点儿也没有出乎我的意料。三年前,毕业后的我刚结束入职培训,分配到了营销部。营销部虽然业绩很好,是公司的支柱性部门之一,但业绩说到底是靠着大量的工作时间堆叠起来的。工作内容却非常单一,每个人负责一个渠道,每天要做的动作就是海量搜索话题和有流量潜力的UP主,然后通过各种话术来促进合作关系的达成。对于曾经多次获得学校征文比赛奖项的我来说,和人打交道的活儿实在不是我擅长和感兴趣的。于是工作没几周,我就已经丧失了当初拿到offer时的冲劲儿了。我更想去产品部。而和我同期入职的近三十多人中,能进入产品部的同事都是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985高校的研究生,有不少的作品还曾经登上过国家级别的媒体,或者有过出国留学的经历。尽管我很郁闷,但也只能接受这一点。
工作了差不多一个月后的某一天,人事将我们这些应届生全部召集起来,想听听我们对于入职后的反馈。由于这些反馈最后会给各部门的领导看到,因此每个人都在夸赞各自部门的种种好,我自然也不例外。唯一的例外是产品部主管的助理,她抱怨说很多工作刚上手做不来,可主管对自己不理不睬,给她的支持太少,因此想要调岗。人事听到后非但没有感到惊讶,反而露出了似笑非笑的表情,似乎对她的经历非常能理解。那次会议上,我第一次听说了“张燕”的名字。
反馈会结束后,我收到了人事的邮件通知,说每一名新职员在3个月内,会有一个和内部高管“喝下午茶”的机会。所谓的“喝下午茶”,就是花上一个小时和这些主管们聊天,至于聊什么则没有限制。这个制度的目的是帮助新员工增进对公司和手头工作的了解,当然如果有转岗的需求,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和想去部门的主管表达。在邮件的结尾提到,由于主管们的时间有限,所以比较热门的人选要尽早抢,否则可能排不上。
看到这个消息后,我先是和同部门的3名同期入职的同事交流了一番。不过由于对候选名单里其他部门的主管了解并不多,因此她们都倾向于选择人事部门的主管以及本部门的主管。她们都不想在这件事上浪费太多的精力,只求能够安稳度过这难熬的一个小时。因为这次“喝茶”的反馈会到达本部门主管手中,据说如果“聊得不好”,可能会影响到之后的考核,甚至传闻曾经有人在“喝茶”后一个月被辞退了。而“喝茶”的对象正是产品部主管张燕。
有一次,我和主管一起吃午饭,于是就向她询问有关“喝茶走人”的传闻是否是真的。她听完我的描述后,大笑起来,点头表示是真的。“好像是做有声产品的一个小姑娘,当时和张燕面聊后不到一个月就离职了。所以你想试试吗?”这话听上去像是在试探我,因为她自己也是面谈对象的候选人之一。我沉思了两三秒后,只得实话实说,自己还没有想好。
“开会的时候,她的助理也吐槽了她,说特别难沟通,如果稍微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就会起情绪。她真的是这样的人吗?”我还是忍不住问了出来。
“张燕的业务能力不用说,不然老板也不会把她提拔到公司最重要的部门做主管。不过,她和其他同事合不来倒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接着,主管说了一件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有一次,她忽然召集各个产线的主管开会,要求大家说出观察到的其他部门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揭别人伤疤的事情自然没有人愿意做。于是她点了名,可被点名的主管的话又让她觉得不痛不痒,于是狠狠批评了对方。每个人不得不被迫硬着头皮发了言,其中有一个主管很敢说,用非常严厉的语言批评了她,结果她自己倒被气得哭了起来。说到这时,主管忍不住笑了起来,说她是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职场人。
“她哭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我们老板说话做事都比较冲,所以她经常会被老板骂哭,要不是她心态比较好,骂完了喝杯咖啡就能恢复,一般人肯定早就崩溃了。”主管的语气忽然拐了个弯,似乎有种不服气的感觉,“其实,这么玻璃心的人是不适合管理团队的。除非她能好好和人沟通,要不然啊,还真是不好说。”
她并没有说“不好说”的内容是什么,不过我能听懂。回到办公室之后,我打开邮件系统,点开了回复界面。斟酌了好一会儿后,我最后选择了最热门的人选——公司的副总裁。他有一颗非常瞩目的光头,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光哥。光哥在给我们做培训的时候非常有魅力,不仅声音好听,态度也非常亲切,任何人问他再简单的问题,他都能给出非常详细的回答。因此当天就收获了不少小迷妹,其中就包括我在内。
然而,这周还没过完,人事部的同事就通过微信告知我,由于光哥近期要出差,所以所有选了光哥的同事都需要重新选择谈话对象。我接连问了几个我比较有兴趣的领导,可他们要么是已经排满了“喝下午茶”的档期,要么就和光哥一样要出差。最后,人事部同事问我,有没有兴趣找张燕聊。
“还没有人要找她聊。而且她是产品部的主管,你不是之前填‘想要选择的部门’里第一位就是产品部吗?这可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啊。”她给我发了一个微笑的表情,我却总感觉这笑容里带着一种酸味。
“好啊。”我不知怎么地就敲下了回车键。还没来得及撤回,对面就立即回了一个“好的。”我立即朝椅背靠过去,感觉自己刚刚做了一个无比勇敢,而且勇敢到愚蠢的决定。
又过了一个多小时,人事同事发来了新的消息。张燕同意了我的邀请,并且约定在下周二的下午,在公司附近的太平洋咖啡厅见面。
***
事实上,这件事很快就被我淡忘了。直到下一周周一早上,当我来到公司等电梯,门打开正好就遇到了刚刚从地下停车库上来的张燕。我的内心顿时像一个端菜的服务生因为盘子太烫而条件反射式地退缩,只是对我来说,缩的不是手,而是脚。她站在电梯里面,直直地看着我,那目光变成了无数看不见的手,把我生生拽进了电梯里。我有意地想避开和她的眼神交流,可她却似乎丝毫不领会我的拒斥,反而有意无意地朝我看过来,期间还有意无意地“哼”了一声。我只好转过身子背对着她,眼神死死盯着电梯,被刷上油的电梯门却像是在和我作对似的,光亮得银色反映着身后的人影,仿佛恐怖电影里跟在身后的怨灵。终于,门打开了,我逃了出去,惊魂未定地在工位坐下,连喝了几口水才缓过来。
我立即感到了后悔,可现在再提出换人就太过于明显了。除非张燕临时有事出差,否则我就得像刚才那种情景下度过至少一个小时。当我把自己的焦虑告诉坐在邻桌的同事王鑫时,她朝我摆出了一个似笑非笑、似安慰又完全起不到安慰作用的表情。准确地讲,这应该是一张苦笑的脸。中午,王鑫要请我吃饭,被我拒绝了。“让我一个人来扛下这所有的罪吧!”我拍了拍她的肩。下午,她去和市场部的主管聊了天,似乎非常顺利。
第二天到了。上午,我和一位有50万粉丝量的UP主聊了很久,最后好不容易谈下了合作。可这样的成就感还没过几分钟就被日程表上的提醒给冲毁了。中午我没有去食堂,而破天荒地点了外卖。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受不了食堂里的欢声笑语,那只会让我觉得烦躁。
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外卖我只吃了不到一半就吃不下去了。尽管我还有很多工作,但没有一件能让我集中精力。忽然,人事的消息闪烁了起来,我的心也砰砰跳了起来。不过看到消息后,我忍不住笑了。张燕下午临时有事,所以聊天时间改到了第二天的早上10点。我顿时感觉肚子有些饿了,连扒了几口就将剩下的外卖吃掉了。
“果然是个不靠谱的人。”我又想起了主管之前和我聊天时的话。我开始祈祷,早点儿结束这遭罪的谈话。甚至祈祷能永远不要碰到这个人。
可当天下班前,一个突如其来的事情打乱了我的思绪。我的微信头像忽然跳了起来。这很正常,因为常常有一些视频UP主为了谈商务合作会和我们联系。我本来也是这么想的,可打开微信后才发现,申请加我好友的人竟然在备注里写着“产品部 张燕”几个字。我的脑子顿时炸开了锅。怎么办?要不要通过?不对,肯定要通过,但现在就通过吗?通过后该说什么话呢?贴一段自己的介绍吗?那也太傻了……
两年之后,再次回看自己和张燕的第一次微信交流,我差点儿没笑出声。我通过好友后,还没来得及打招呼,她已经迅速地发了一句“hello”。然后简单说了一下自己下午没有赴约的原因,向我表示歉意,并问我明天早上是否有空。当得到了我的肯定答复后,她发来了一个我从没见过的表达“OK”的图标:一只蜘蛛沿着一条蛛丝掉落下来,然后摆出没问题的姿势,着实有些吓人。我不得不删掉了那个图。
就这样,第二天早上,我坐在咖啡厅里,提前点好了两杯咖啡——我事先已经问过了她。她点了一杯拿铁,并且不要加糖。我捧着自己的这杯咖啡,望着窗外可能的人影。10点,她准时出现。
“我没有迟到吧?”她笑着对我说。这声音和我想象中的声音完全不一样,令我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谢谢你愿意和我聊。无论你问什么,只要我知道的,我都毫不保留地告诉你。这里不是公司,我也不想把这次聊天当作一次例行公事,而是单纯的朋友之间的交流,你懂吧?”
“当然。”我点点头。她的大部分话都很正常。只是有一个词让我有些出乎意料:朋友。这只是我们的第一次交流,哪里来的“朋友”?
“那么,我们从哪里聊起呢?”她抚了抚自己的头发,然后双手捧着咖啡,眼神里透露着一股期待。可她能期待什么呢?我不禁有些困惑。于是,我将自己刚来公司面试时的那一套向她介绍了一遍:“我是营销部的李璐璐,毕业于……”她并没有打断我,直到我自我介绍了差不多5分钟后停了下来,她这才开口:“好的,我知道了。其实之前我有向人事要过你的简历,你很优秀,听说第一意愿就是想来产品部,对吗?”
见我点头,她笑着向我表示感谢。但她并没有立即开始介绍她们部门,而是先介绍起了自己。她的确做到了“毫不保留”,甚至连自己的高考分数都说了出来。她的经历非常丰富,在国外留过学,参加过国际志愿组织,拍过独立纪录片和商业电影,在大厂做过产品经理,然后被这家公司的老板挖了过来。但这些她并没有说太多。
接着,她忽然话锋一转,说这些经历并没有给她什么特别的感受。无论是拍出一部成功的电影,还是产品获得了玩家的欢迎。这些都好像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情了。直到今天,她仍然没有对工作产生过真正的、冲动的兴趣。
我愣住了,顿时不知道该怎么接话。这还是我第一次碰到一位管理层领导对员工说出“我觉得工作很没意思”的话,连影视剧作品里也没见过。听上去这反而像是员工向同事的倾诉和吐槽。可我们不过是刚刚互相认识而已。她为什么要对我说出这样的话?
“没关系,你不用在意我的话。我说过,在这里我并不想教育你什么,我也只能表达一下我在这个阶段的感受。可能你还不足以感受到这么深,可能等你到了管理岗的时候,仍然能做得比我好,这都没关系。”接着,不知道是想转移话题,还是在解释刚才的话,她忽然说道:“我看到你的简介里写,你非常喜欢克尔凯郭尔的书,所以我想你应该能理解,人的一生中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孤独?”我在本科时候看过不少存在主义的书籍,其中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克尔凯郭尔的《恐惧与战栗》。克氏在书中用《圣经》里的亚伯拉罕杀子的故事为例,向读者展示了不被任何人理解和接受的境地。我常常想,自己的很多选择其实就是为了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接受才做下的。但这到底是不是就不好呢?我也不知道。
“嗯,是的。孤独。”她喝下一口咖啡,抬眼看了看天花板,又看了看四周,看了看窗外路过的人,“人最害怕的就是无意义,以至于不得不用各种方式来强行扭转这个局面。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创造一个集体都认同的意义,这样就算自己无法认同,但也能被他人强行拖着前进。这样似乎很安全。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没有回答。与其说是不知道如何回答,更不如说是我被震惊了,因为我完全想象不到一个部门主管会和自己聊存在主义。对于企业来说,这种近乎虚无的观念似乎水火不容。企业难道不就是那个强行建立意义共同体的怪兽吗?我的记忆瞬间被拉回到了入职宣誓大会的那天,同样是眼前这个人,却在当时口口声声说要“遵循公司的企业文化,坚决不做不符合公司价值观的事。”原来,觉得恶心的并不只是我一个人。
“我认真反思过自己,思考着自己所说的那些话,到底有多少是真,有多少只是表面上的话。可如果真的仔细考察的话,其实我说的每一句都是在特定场景下的真心话,包括和你们打招呼,开玩笑,批评别人,或者制定目标。这些其实都是真话,没有所谓的不想打说却不得不说的事存在。因为这些话都是在一个个特定的意义系统里。在开会的时候,在和人打招呼的时候,在和别人吃饭的时候,这些话都有它存在的特定意义。只不过,如果换一个坐标系来看——不知道你是否能理解‘坐标系’的意思哈,就是语境——可能对我来说却没有什么意义。我在这家公司,管理着几十号人,但没有可以敞开心扉的朋友。这对公司来说不是什么问题,甚至对我个人的生存来说可能也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我的世界来说,这可能是一件危险的事。我的世界空空如也,连一个可以分享快乐的人都没有。这种危险,就是我前面所说的,精神的孤独。我想,当初自己之所以来到这家公司,可能是觉得游戏和电影都是精神孤独的一种解药吧。不过,现在我想通了,解药一旦被人依赖,就会变成另一种毒药。更何况,这还不是解药。”
她一口气说了差不多15分钟,就像是一场真正的演说。我非常认真地听着,没有打断她,也不想打断她。我觉得我能理解她想说的,甚至非常赞同。毕业之后,我和同学之间就再无联系,常联系的只有同事。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就是如此脆弱。身边的所有人几乎都很好沟通,打招呼的时候都非常亲切,吃饭也在一起,偶尔周末还会一起娱乐。可真正的痛苦和愉快,却似乎和她们没有关系。反过来说,我对于她们可能也是如此的。
“也许对自己真正有意义的人,应该是就算错过了,不再相见了,也能念念不忘吧?”我忍不住接上她的感叹。她点了点头。我们俩沉默了差不多10多秒,然后才开始接着聊。
接下来的内容倒是稀松平常。我聊了一些自己对产品部的兴趣和转岗的想法。她给我提了一些意见。然后,我又问了有关公司的历史和晋升的问题。续了一杯咖啡后,我们开始聊起了彼此喜欢的电影和书。直到下午1点左右,我们才结束。她下午还要接待客户。
临别前,我问她,是否之前有一个姑娘和她约了下午茶,后来被她辞退了?她大笑了起来,说的确有这么一个姑娘,和她喝过下午茶后不久就离职了,但原因是因为她的男朋友搬到另一座城市工作了,她于是跟着对方走了。
接着,我自己一个人去吃了午饭。在餐厅里,我点了之前一直很想吃却舍不得买的牛舌。虽然下午还有很多工作,不过此刻的心情却异常轻松。
***
那天之后,主管后来问我感受如何,我说还不错,挺有趣的。不过有关那个女生辞职的事情,我向她做了澄清。但她告诉我,据说那个只是人事记录里的说法,真实的情况可能并不是张燕所说的那样。我耸了耸肩,谁知道呢?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张燕的交际又恢复到了“电梯”“茶水间”“会议厅”的点头之交和朋友圈的点赞之交里。她有很多特别的喜好,比如爱收集各种咖啡杯,喜欢去电影院看艺术电影,以及冬天的几个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滑雪。我一开始都会给她点赞,但后来也麻木了。
在营销部工作了差不多一年半之后,我终于凭着自己的努力,成功转岗到了产品部。由于我并没有技术背景,因此能选择的岗位不多。欢迎会上,她由于出差并没有出席,不过大家的心情都挺好。后来,她单独又找我聊了一次工作的事,不过是就工作聊工作,没有谈论其他什么的。临走时,我问她是否还在看克尔凯郭尔的书。她苦笑了起来,说年初打算看《一个诱惑者的日记》,但断断续续看了几页就没再看了。
“也许以后有空了就会开始看起来吧!”她说。
而现在,她终于有空了。我开始翻看她的朋友圈,发现她果然在上周末发了一篇阅读克尔凯郭尔的《一个诱惑者的日记》时大段的感悟,但纯文字的内容很容易就被淹没在各种视频、图片和链接里。我所认识的公司里的人没有一个给她点赞或评论,而在以前,就算是一张没有标题的咖啡照片也能引来几十号人的点赞和诸如“又要加班了?”“什么牌子的?”“燕总又在炫耀自己的咖啡杯了”之类的评论。人走茶凉的感觉简直要溢出屏幕。
不过,我还是忍不住给她点了赞,并在评论区写道:“写得真不错!”我真心觉得她写得不错,可透过屏幕,她能感受到吗?
我想,她肯定能感受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