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一共阅读了22本书。如果不是因为其中有1本是英文书,严重拖累了读书速度,这个数字可能会更大。
对于这个数字,可能有人会怀疑读得这么快,你真的吃透了每本书的精髓了吗?还是为了尽快地读完一本书赶速度而已?
对此只能说我并没有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每本书,但从书中得到了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并且用此来进行自我改造,这就已经达到了阅读这本书的目的。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我的理解是,快速和高效两者缺一不可。
(一)先谈谈如何快速阅读一本书
为什么要快速阅读?
主要原因是,值得读的书太多,只有阅读的速度足够快,才能尽可能的多读一些书。书读得越多,越能建立起相互之间的联系。就像两个点,只能划出一道线;但如果有上万个点,那会有无数多种相互联系的可能。建立起内在关联的知识,才是有效的知识,不再是无效的碎片。
其次,非小说类的书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读,领会作者的精神更重要。这一类的书,大多是介绍一种知识,阐明某种观点,或者推荐某种方法等,目标是让读者接受作者的主张,进行学习。
有一篇文章叫做《独立思考的前提是阅读了上百本经典》,很赞同这个观点。当阅读量太低的时候,谈思考谈创新都是无源之水;只有阅读量大到一定的程度,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才有可能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并开始有意识的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只有几本书的阅读量,很难想象某个人具有大量的思想闪光点。
快速阅读大量的书,可以让自己的思想更丰富,知识面更广。大量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书,尤其是经典的书,是思想的来源和基础。随着阅读量的不断积累,各种知识开始相互交融和联系,最终形成自己的观念、见解和知识体系。
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地阅读一本书?
有人提到阅读图书推荐或者阅读书籍的摘要,这两种方法都不推荐。阅读书籍推荐并不能充分地理解一本书,而书籍摘要更是无法真正阐明作者的观点,读者读到的只是只言片语,缺乏前后语境,是无法理解图书的深意的。
1、快速阅读的第一个建议是大量的阅读
因为从小阅读量就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别人会说读书的速度很慢,上不去,直到自己开始阅读英文书,才体会到了阅读速度慢的感觉。要改变这个状况,只能靠大量的输入量。读的书越多,阅读的速度就越快,阅读是一个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形成自己的感觉,了解哪些是关键词,哪里是重点,速度自然而然就会不断加快。
2、第二个建议是关注作者的思路以及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我看书的时候,很少会逐字逐句的看,而是寻找一些关键字词;看书时,重点关注的是,作者和自己思路的不同之处。举个例子,《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建议看正文之前先看看前言和目录,而我平时就是这样做的,所以这部分不会用很多时间,一扫而过即可,只关注作者和我不一样的观点。
3、第三个建议,同一类图书集中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建议同类的图书可以一起看,这也是我平时看书的方法,有一段时间看理财的书,找了10本理财书同时看,这样效率非常高,因为这些书必定会有相同和类似的地方,而这些一样的地方扫过即可,不用仔细看,只需要关注每本书的特点以及和别的同类书的不同之处。
(二)再谈谈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1、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一种帮助理解作者思路以及整理自己思路的方法,读书笔记做的好的人,一般对知识的分类及整理也会做得比较好;但我不赞同摘录性的读书笔记,原因有3点:1)太费时间;2)影响整体思维;3)减少了自己思考的时间,有助于遗忘。
边看书边做读书笔记速度太慢,造成的后果是,看到后面有可能忘记前面。第一遍看书,无论是多重要的书,都先快速看完全文,脑子中有一个整体框架;即使是某些地方不理解也不要停下,有时候看到后面,前面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样一遍下来,脑子中是整本书的结构,以及某些特别触动的地方,这些地方会再看第二遍,把自己的思路理清。
当你做摘录的时候,是在重复作者的思路,而不是自己的思考和创新。此外,记录有助于遗忘。当你把书中一些重要观点和思路摘录下来,自己会觉得很放心,大脑也会很放心的把它们遗忘,但这些观点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加工,并不真正属于自己。
目前读书笔记是kind+有道相结合,阅读过程中做好标记和笔记,再复制到有道云笔记中,如下图。
对于阅读过的每本书,除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标记和笔记以外,还会保留封面和目录。封面只是为了之后的整理归档方便,目录则是整本书的框架,是作者整体思路的体现。有些书只要看一下目录,就能回忆出全文的大致内容。
2、读后感
除了极少数让人一无所获大呼上当的书以外,基本上每本阅读过的书都会做读书笔记,但只有少数真正让我有感触的书才会写读后感。不同之处在于读后感不重复原文中的内容,就书中2-3个感触最深的观点展开;在写这几个点的时候,把思路整理清楚,加上自己的个人体会和理解。能让自己深有感触的观点,必定是和日常工作和生活有关,因此可以结合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上,如何运用书中的信息和知识。
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往往需要回到原书中再次深读那几个感触点,多次的重复,会对这些关键点理解得更加透彻。
举个例子,比如说《三体》,在写这本书的读后感时,并没有重复这上百年的历史事件,只是针对全书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6个观点/疑问展开,对这6点尽可能剖析深入,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及大脑储存中自动相关联的信息表达出来。这篇读后感链接如下:
这并非是说其他部分不重要,只是每个人的价值观和阅历不同,对同一本书的理解和感触也不一样。
3、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阅读,然而这个工具自己在阅读中用得相对较少。究其原因,读这本书的时候,自己阅读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更新和改进可以,但全部推倒重来换成另一个体系代价有点大,而且结果未可知。最关键的一点,虽然思维导图有其优势,但并没有达到突破性或者颠覆性的地步,可以取其精华改进目前的读书方法,但没必要全盘照搬。
思维导图有其独到之处,可用于理清原书框架以及自己阅读中的思路。
导图只有在自己真正理解了原书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并且形成自己的想法之后,才能画得出来,这也逼迫读者一定要思考,而不是仅仅被动的接受作者的思路。
最后,比阅读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实践。阅读关于滑雪的书本身并不能让你滑雪技能出众,阅读关于健身的书本身也无法让你的肌肉强健,同样,单纯地读书并不能给你带来改变。改变你自己的,是书本知识在工作生活中的运用和实践。学以致用,才是读书的更高一层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