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若是不留下点什么,总感觉这书像是白读了。就像平白吃了别人一顿饭,既没有什么说道,事后也没有回请一样让人心里不安。
但真要写,却不知从何落笔。下面分的五个层次,由低到高排序,是我自己的感受 。假如哪天偷懒,就用低层次的读后感敷衍,如果确有心得,就用稍高的层次记录。无非是求个心安吧。
第一层:摘抄。
这是上中学时养成的习惯,现在仍然适用。我去年读《三体》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如果一本书里没有值得你摘抄或划线的段落句子,那这本书是不适合读的。要么太难读不懂;要么太水,讲得道理咱都懂。
摘抄的好处是抽出一本书中对我有用的地方,时常回顾,领会思想和套路后,等到想用时,换个说法就是自己的语言。
我写东西时喜欢打比方,这个是从《围城》里学的,不过大部分学的不好。去年给叶子写的那篇《祝叶子美女生日快乐》算是还能看的几篇之一。
第二层:复述。
用自己的语言把道理或故事讲出来。一本20万字的小说,我能否用千把字就把故事梗概和关键情节中的起承转合都写出来?如果可以,说明这小说我读通了。
在一次读书会上,书友君妍讲述的《刘氏女》就比小说本身好看。因为有的作者喜欢把一个故事割裂成好几个部分,让读者像寻宝一样把故事的脉络拼凑起来。拼凑的过程就是打怪通关的过程。
第三层:联想与发散。
读完一本书,勾起了我什么回忆?影响了现实中的什么决定?解开了怎样的一直想不明白的谜团?……把这些讲出来,说明读书对自己开始有了实质的作用。
我曾经有隐居的想法,于是读《瓦尔登湖》,读《寻访终南隐士》,读《空谷幽兰》,读完之后写读后感,写着写着,终于想明白了,原来自己只是想逃避生活,原来我内心希望的还是在富庶且繁华的城市中生活。
第四层:对比与分析。
前三层都基于书本身。这一层开始,跳出书外,到关注作者背后思想与逻辑的层面。比如,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作者拥有怎样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给他写这本书创造了怎样的条件?……
我曾经对鲁迅和林语堂打笔仗特别不解。他们两个都是文豪,搁谁我坐火箭都赶不上,可是他们竟然掐架,这让我们这些小喽啰怎么站队?
现在我想明白了,第一,我曾经的是非心和分别心太重。第二,他们的骂战我觉得都有道理,因为他们的立场不同,价值观也不同。
现在再看鲁迅和林语堂的书,我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
第五层:高度浓缩的概括总结。
这一层进入哲学层面,我还没领会到,只是读到欧神的文章才惊觉原来还有这样一种读书人,读书都成精了。
一般人读儒家的十三经,读完也就是在忠、孝、仁、义里面打转。欧神读完,用一句话就把儒家的本质概括了:儒家就是等级制。所有的仁义忠孝都是为等级制服务的。后世宋儒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不过是为了维护等级制的更严苛的规定。
法家本质是什么呢?和儒家同出一源,也是为维护等级制服务的。
道家呢?欧神说,是自由主义。还有基督教,绿教,每种宗教都对应一个哲学,每种哲学都可以引领多个政体。
以上都是欧神说的。在我没达到他的层次之前,唯有膜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