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就北大校长林建华先生在纪念北大诞生120周年庆典大会上演讲发生的一段小插曲,写了一篇<<谈写作|我们该如何避免写作中出现谬误(一)>>,未曾料到,仅仅两天,其阅读量破千,于我而言,自首页推荐阅读取消后,此文可以说是读者点击阅读量最大的一篇文章。因此,我深受鼓舞,意犹未尽,决定续写一篇,当作前一篇的姊妹篇吧。
不过,当我再提笔续写时,却不知写什么题材为好。无独有偶,昨晚,我在新浪博客中看到署名为唐海燕的一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其内容也是涉及到近几年高校所发生的名人引用或者读错的字词的旧闻轶事。于是,我决定将其内容转述一下,并加上自己的分析点评。我想,以这样全新的叙述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友友们一定会关注和喜欢的。
如果不喜欢也没关系,欢迎前来拍砖赐教。
作者唐海燕的博客文章题目如下:
侉离,不是瓠离,也不是瓜离
首先,博主唐海燕先生叙述了一个“卧槽泥马”网络用语被当作成语典故来作人生职业指导的真实故事。
一、“卧槽泥马”
故事的原委是这样的:
《解放日报》和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段凡曾经被推上风口浪尖。究其原因,乃是博士对一个典故的解释出现了大问题。
查2016年2月23日《解放日报》10版,段博士在接受报纸提问时,对“卧槽泥马”这个“成语典故”进行了解答。他说:“卧槽与跳槽并非完全对立,否则就可能变成一匹‘卧槽泥马’。卧槽泥马出自《战国策》,形容虚有其表、窃居名位者,即使有相应的地位,其能力也不足以胜任,等同于烂泥扶不上墙。所以说,卧槽者不应成为‘卧槽泥马’,卧槽也并非‘卧以待毙’。职场人士大可不必草木皆兵,而要变被动为主动,视卧槽为蓄势待发、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机会。”
身为博士的段凡,竟闹出如此低级的笑话,唐海燕为此评论:此语一出,网络上眼镜跌碎无数,大牙笑掉一片。
博主写道:“卧槽泥马”本是网友对国骂谐音恶搞,没想到段博士还当真了!竟以此引申开去,在报上开讲答疑。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反倒糊涂了。”段博士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终至于“博士一开口,上帝就发笑。”
于是,博主赶紧上网搜“卧槽泥马”,果然找到了罪魁祸首。
原来博主发现,百度上真的有“卧槽泥马”的资料,只是撰者不详,其辞曰:“《战国策·楚策四》——伯乐多良马,其有邻亚犁,曾与人言:‘我亦善识马,有一骏马,伯乐不及’。人皆疑,欲观之。亚犁恐,乃以草泥置一卧马于槽中。众人视之笑其蠢,皆曰:‘此何良驹,卧槽泥马尔。’”
博主仔细观察此段用语,觉得该叙述呆板,文气拙劣,远非《战国策》之古朴、浑厚,而《战国策·楚策四》一节,根本没有任何与“卧槽泥马”相关的语句。但段博士网上一搜,就直接作为学问了,哇塞,做学问好简单啊。
博主认为:《解放日报》乃中国有名的大报,华东理工大学也是一流大学,段凡博士既然能够在报章接受访谈,想来也不会是平庸的博士,但笑话就这样产生了。偶然的一件小事,一旦发生了就是历史的必然。
博主就此事件评论道:纵观这件事,段博士俨然也是在恶搞,他以身作则,告诉我们,博士也就这个水平,博士之博,乃不学无术耳。
博主不无感慨地写道:难怪中国的大学,在世界排名中可怜兮兮,难怪我们的文凭,人家打死也不承认,原来并非民族歧视,乃是自我作践耳!
野猫评析:由这个旧闻可以看出,一个“卧槽泥马”网络用语,却让华东理工大学的段凡博士栽了跟斗,他不但不知道这是网络用语,反而根据百度查得的信息去煞有介事地讲解其出处,还头头是道地用以进行职业指导。这说明段凡博士是一头钻进故纸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者,对网络语言一窍不通。其实,“卧槽泥马”是人们根据国骂的谐音编造出来的词语,就像前几年比较流行的“图样图森破”,是根据英语“too young too simple”音译过来的网络语言。如果对谐音转化为网络语不敏感,那对类似于“卧槽泥马”“图样图森破”的意思就弄不明白,也当属情理之中了。
接着,博主顺水推舟,由博士乱用典,不由人又想起了台湾三大党领袖来访问时,我们著名校长们的著名表现。于是,不无讥讽地写下如下轶事:
二、侉离呀,傻瓜
博主唐海燕先向读者介绍了一首诗诞生的经过,并做了较为详尽的诠释: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诗是清末著名外交家黄遵宪,面对腐败的大清一而再,再而三的割地赔款尤其是甲午海战更是输给了东瀛小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再次割地,悲愤无比的黄遵宪写下这首传世名篇,面对黄金般的国土,腐败的政府一味的割让,作者空有忧天之泪却无力回天,但是他相信中华民族拥有精卫填海般的恒心一定会有收复国土的那天。
赠梁任父同年①
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
侉离②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
精卫无穷填海心。
【注】①这首诗是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给梁的一首诗。②侉(kuǎ)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
2003年6月温家宝真理在香港曾引用了黄遵宪的这首诗。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邀在清华大学发表激情演讲,回答清华学子的提问,两次提到人文,其情殷殷,其辞切切。反观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却畏畏缩缩,没有中国第一学府掌门人的学术气质。在互赠礼品环节,顾秉林向宋楚瑜赠送的是一幅小篆书法,内容是黄遵宪的诗《赠梁任父同年》:
“寸寸河山寸寸金,
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
精卫无穷填海心!”
博主以深厚的文化素养功底分析此诗:颔联首字读作“kua”,上声,分离、割裂之意。诗的前两句描述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后两句表示要像精卫填海一样,担负起救国的大任。
博主还不失时机地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段旧闻,他说,由于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也引用了这一首诗,引起在场人士的强烈共鸣。
由这两知名公众人物的相互比较,高下优劣顿现。
博主唐海燕还介绍说,在念这首诗时,清华校长一字一顿,磕磕巴巴,念到“侉离分裂力谁任”时,就被“侉”字卡住了,后经人提醒才得以圆场,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场面相当尴尬。
不仅如此,在主持过程中,顾秉林还结结巴巴,几次中断修正,到了最后更是洋相出尽,把向宋楚瑜赠送礼物说成“捐赠”礼物,现场一片嘘声。此情此景,让直播机前的亿万电视观众也感到震惊和失望。要知道台湾也有清华大学,也在那里看着呢。
然而,清华的表演还没有结束。当晚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江永教授,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宋楚瑜大陆行》节目中侃侃而谈,大出风头,让我们大吃一惊。当介绍到《寸寸河山寸寸金》书法礼品的时候,他胸有成竹地说:“这是某某人所书写的‘小隶’。”
博主发出一声长叹:哇塞,一种新的书体诞生了,中国从来只有小篆,何曾有过小隶?紧接着,刘教授又即兴朗诵了《寸寸河山》全诗,遗憾的是刘教授没有看过直播,当读到“侉离分裂”的时候,他再次壮烈牺牲,把它们读成:“瓜离分裂。”
野猫评析:本人没有看到那幅小篆书法作品,我揣摩了好久,脑中总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念到“侉”字时卡壳,而刘江永教授将其读成“瓜”呢?我猜测,大概是那位自作聪明的书法家,为了卖弄自己的才华,故意将诗中的“侉”写成“瓠(hU)”字,以为“瓠”是“侉”的繁体字。正因为“瓠”字不常见,故此,孤见寡识的顾校长就犯愣了,而刘教授因为“瓠”中有“瓜”,以为是“瓜”的繁体字吧,因为有“瓜分”一说,于是,也就躺着中枪了,糊里糊涂念作“瓜”了。
实际上,“侉”字原本就是这样写,向来没有简化它,因此,它也就没有繁体字的写法。而且,“侉”字还是常见的形声字,念作“夸”,与“夸”读音相同的形声字还有:垮、挎、跨、胯。
野猫觉得,如果顾校长和刘教授了解以上有关形声字的基本常识,绝不会犯如此低级错误的。
看来博主是恨铁不成刚,对名高校的屡屡犯错不很满意,于是,又继续进一步写道:
然而,台湾新民党主席郁慕明来了。他发表演讲的大学是中国人民大学。人民大学的校长出来了。我们提心吊胆,胆战心惊。鲁迅曾经说过:“我常常但愿不如所料,也以为未必竟如所料,却往往恰如所料的起来。”
三、天气凉了,纪宝成
果不其然,人大校长纪宝成在欢迎郁慕明的致辞中说: “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又一个大学校长,在台湾同胞面前倒下来了,纪校长显然犯了常识性的错误。“七月流火”出自《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的确切含义是 “天气转凉了”,不是形容 “天真热”,更不能形容热情。这是高考中最常见的一个成语。
似乎是挑动我们脆弱的神经,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又来了。这次被打脸的是厦门大学。
野猫评析:纪宝成校长犯了望文生义的常识性错误,他见此成语中有“流火”二字,就认为是形容天气很热的成语,进而,就发生让人扼腕的谬误了。这说明纪宝成校长对“七月流火”出自哪里,表达什么意义是非常陌生的。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个成语“万人空巷”,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据“空巷”理解为没有人,其实,这个成语是形容人很多的。所以,我们学习成语,要弄清其来龙去脉,这样才能正确地灵活运用它,不然,会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来。
博主唐海燕先生由以上三个轶闻,又想到另外一所知名大学发生的故事,于是,接着写下第四个故事:
四、黉门不是宫门
有感于被授予厦门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兴高采烈的连战发表即席演讲。才华横溢的连先生,慷慨激昂,激情洋溢,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显示了深厚的国学功力。演讲过后,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请连战先生题字,连战先生挥笔题写了“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
让博主大跌眼镜,不能忍受的是:结果朱崇实校长当场念了白字。把“黉宫立东南”错念成了“皇宫立东南;,台下还一片掌声,赞叹声。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知识渊博的博主解释道: “黉门”是学校的古称,“黉”古音与“宏”同音,普通话读音与“红”同音。古有“身入黉门,天子门生”的说法。
博主愤愤不平地写道:堂堂大学校长竟然对教育领域的古称一无所知,实在是令人汗颜,惭愧,羞耻,无语。
野猫评析:真的也难为朱校长,坦诚地讲,这个“黉”字比较生僻,没有博览群书的深厚国学功底,一般人大概也不会正确地读出该字的读音(包括本人在内),因此,如果是我们普通人一样,根据形声字的特点,以“秀才识字读半边”的经验,来认读这个“黉”字,也就不足为奇,更不用大惊小怪了。但是,作为著名高校的朱校长,是一所大学的形象,出现了此谬误,确实令人唏嘘。看来,有脸有面的公众人物,为了不出洋相,还得老老实实地将传统文化学习一下呢。
洋洋洒洒写了四千余字,从这四个小故事中,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如果要使自己读写尽量少出现类似以上的谬误,就应博览群书,还要博闻强记,去消化、吸收那些传统文化知识精华(包括熟悉常见的网络用语)。
做到以上几点,才不会有一种“书到用时方知少,临头犯愣后悔迟!”的感觉。
网友评论
看到您已经给我点赞,我连煤气灶都忘记了关,赶紧先过来给您捧场!所谓的捧场就是点赞+好评!
洋洋洒洒四千字,一路读来见闻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