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公司任职正好半年。这半年来一点点探索自己在公司里的定位,适应工作环境,反思工作内容,也算有一些感悟,在此与大家分享。
1. 面向企业的设计VS面向用户的设计
- 2B产品的用户群体关系更加复杂
我司产品是面向企业用户的线上软件培训教育平台。个人之前做的基本都是2C的产品设计,考虑问题的时候容易从单一用户群出发。但在设计2B产品的时候,需要考虑的用户群体就复杂多了。比如购买企业级产品的一般是公司的管理层,而真正使用产品的其实是公司的执行层。在设计功能时,不仅要想到如何尽可能满足执行层的使用需求,助力不同团队的协同合作,提升工作效率;还要考虑如何设计才能方便管理层的监督和管理,这样销售才能把产品卖出去。毕竟产品先要卖出去,才有讨论各种功能的价值和意义。
- 需求大而全,功能实现优先于产品体验
相对于2C产品对用户体验和颜值强调,2B的产品可以说就是彪形大汉一个。不讲求文艺清新简洁易用,先把功能堆上去再说。一开始我的思维还停留在设计2C产品的模式,总希望能从简到繁一点一点增加功能。后来在比较了各种B端产品后意识到,B端产品一般迭代周期都比较长,在这段相对长的使用周期里,能以最省成本的方式让不同团队的员工们都能完成手头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庞大复杂的功能也是基于各种各样用例的存在。至于美丑和用户体验,都比完成工作这件事次要。
只是设计师既然被雇过来,就不能完全被这种思路牵着走。面对这种“重量级”的页面,只能人肉归类组合,合并同类项,把基本不会有人用的功能藏到深的层级,把经常要点击的功能做成Icon放大突出加颜色,还要保证在移动了各个入口和按钮的位置之后流程的完整。尽可能的让这个大块头灵活一些。
2. 产品改良 VS 产品创新
-通过讨论和学习界定可以改良的范围
我曾经天真地以为,在有前人开发的基础上做设计,会比自己凭空造一个出来容易。现在知道了,在公司做产品改良设计需要顾及的因素比产品功能创新更多。首先就是要界定什么可以改什么不可以改,这需要在跟老板,程序,销售和其他相关同事的N轮讨论后决定。在改良项目初期,首先我自己要审视产品流程,对比竞品,看其流程是否合理。再通过与同事的讨论,界定大家觉得有改动空间的范围。确定范围的过程有不少制约。比如从成本考虑,有些系统开发了大半年,功能复杂,盘根错节,这种部分在完全了解产品逻辑之前尽量少动。从资源考虑,有些改良有实现的难度,程序配合的意愿低,要对这些列出优先级,合理配置任务量和时间。这些局限就像帮设计师画了个圈,圈内的算改良,圈外的就是雷区了。
- 学会处理与接受不同的改良意见
在多团队讨论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不同的观点意见,这其实很考验提案人的反应能力和处理方式。比如团队里有同事参与过1.0版本的产品开发,那在提改进意见的时候同事多少会有些不舒服。再要是遇上比较坚持的同事,或者老板直接要求不给改,就比较头疼。一开始会觉得,我毕竟没有老板那么深谋远虑,对市场也是一知半解,他们选择的这种流程可能是合理的。那时会调整心态,尽量洗脑自己接受这种设计,尊重前人的劳动成果。然后在别的地方埋一条在设计团队看来比较合理的流程,保证用户能从不同的入口,走不通的路,到达同样的终点。但后来慢慢学着坚持自己的意见,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专业的论证,证明为什么新的提案对用户体验有帮助。并学会退而求其次,不能接受全部提案的话,能接受多少是多少。学着把提案一点点拆分开来,分条阐述。甚至还有做交易的,设计团队接受哪些需求,对等程序同意我哪些改动,不断在妥协与坚持中找平衡。
3. 在小公司任职的利弊
- 沟通成本低,灵活度大
小公司设计团队小,我们公司加上CEO就三人。好处是就像创业团队一样,有点子了就一起讨论,讨论完立马出流程和原型。这种速度也保证了我可以在设计上迭代很多版本直到成熟,再推给程序实现。由于讨论中有决策者的参与,选择设计版本的时候可以马上得到决定结果。虽然也出现过一周过后老板觉得之前的想法不靠谱的案例,不过还好程序团队没开始那个sprint,改动的成本不高。
- 要负责的内容多种多样
在小公司里任职得是全能手,要有“与设计相关的全要上”的心理准备。销售要跟客户提案,PPT做一个。公司要去参展,宣传册做一版。老板发过来一个新功能的需求文档,出一套高保真界面。之前的icon有点过时了,设计一套新的。公司想招个资深设计师,筛一下简历。各种各样的杂事都需要参与,业务面的确是广,但也都不深入,质疑质量。
- 学习到决策者的思路
老板是在行业里奋斗了20多年的革命前辈。他运营这家公司以来,在世纪之初遭遇过转型,现在的产品也已经是第2代,能在这20多年里不被淘汰,并在这个小众市场里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是有经营智慧的。在小公司里能拥有与老板直接对话的机会。或者在讨论过程中了解老板考虑问题的思路,是非常难得的收获。
- 培训少,弯路多,全靠自己摸索
个人情况比较特殊,公司缺有经验的同行一起讨论进步。有一个既定的工作任务后,以什么流程做事情,什么阶段找哪些部门沟通,都不会有人告诉你,全靠实践出真知。有时关于产品的设计想要寻找真实用户做用户反馈,会因为行业和技术的局限难以实施。自己也会对不能获得新鲜的一手用户反馈而耿耿于怀。老板作为主要的决策者,有时会有“比尔盖茨之于windows vista”的迷之自信,怎么处理需要修炼。
题外话: 关于筛选设计师简历
正好这几天在筛简历,第一次能站在公司的位置面对求职这件事,想想也是小激动呢。目前看了50多份,跟专业的HR相比基数很小,但也积累了一些小建议,分享给有求职需求的初级设计师们。
- 凸显作品集链接
说实话 Cover letter 我是没有仔细看的。一是大家写的都差不多,基本都是扫一眼搜关键词。二是设计师还是靠作品集,牛逼吹再大,作品见真章。这时候作品集链接的位置就很重要了。个人觉得比较方便的形式是,在cover letter里用一段介绍设计经历,为什么与职位相符。然后直接在信里附上作品集链接。我看到链接就能直接点进去,省去了到简历里搜索和复制链接的麻烦。
- 简历宜干净有留白,区块分布清晰
申请设计师职位,最好不要提交毫无设计的word文字版简历,会被竞争者碾压,也会让用人单位质疑你的诚意。简历的区块分布要清晰,大标题要明显,各项经历的时间请表明清楚,个人网站/ Dribbble / Behance / Medium 的链接请放在页面顶端区块,最好是直接能点击打开的。在我审阅的简历中,大多数人没有放个人头像;大多数人只用黑白灰和一个彩色调;大多数人的简历都只有一页纸。我停留在简历上的时间很短,一般先看作品集,作品集合适了再回来仔细看简历。
- 大部分作品集以个人网站的形式呈现
这些申请者中,大约80%是以个人网站的形式提交的作品集。有些拥有丰富网页设计经验的申请者会发Behance链接,有丰富graphic设计经验的会发Dribbble链接 。有两位小众选手提供了Medium链接,记述他们的设计思考。只有一例是以线上PDF的格式申请的。所以希望各位能根据自己的优势和职位要求,合理选择作品的呈现平台和呈现格式。
- 调整心态,换位思考
我自己求职的时候是比较焦虑的那种,投递简历杳无音讯会比较沮丧。当时不懂,各种质疑自己的能力水平。现在知道了,公司没回应,并不代表你不够好,只是不匹配而已。比如有些申请者其实是超过要求的,公司出于成本或是空缺岗位的考虑选择不给予回复。再或者申请者在视觉设计方面水平非常出众,但公司着实不需要那么精美酷炫的动效,那也是不匹配。还有些申请者在各方面条件都很出众,但是从个人网站中可以明确看出其专业兴趣方向,那公司从未来考虑,这样的申请者就算招进来,公司提供的工作内容也可能达不到他个人的期待值,所以也会以遗憾的心态拒绝。希望大家在读完岗位介绍后精准投递,成功率会更高,也为双方省时间。如果长时间没收到回复也不要气馁,积极需找更加合适的公司。
基本就这些,欢迎大家私聊讨论。以上感悟纯属个人见解,若有冒犯,敬请原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