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大家都会背,大家都知道这是杜甫用来反应民间疾苦的不朽之作。安史之乱对于唐朝是一个转折点,对于杜甫也是一个转折点。
杜甫处在唐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一个“倒U型抛物线” 的临界点。他经历了大唐的最高峰和低谷,按理说一个人在短短几十年能够见证已经 这些非常不容易。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我们又一次见证历史,我们balabala……”。但是,我们这样说往往是不正确的。因为历史总是在你漫不经心的时候给你带来变化。
在这之前,大唐是这样的。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 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这首诗并不难懂,稍微具备文言基础的人就能读懂。它再现当年大唐盛世的繁华。即便诗人总是带有一种大多数人说不出的情怀和夸张色彩,但现实情况应该也好于其他朝代。
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老年,身体状况大不如以前。安史之乱爆发前,他43岁,是一个人能力和性格结合得最好的时段。这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年华,也是记忆力最好的时间段。这时的杜甫在繁华富强的大唐盛世享受着惬意的生活,他憧憬或者说是所有大唐的民众都在憧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任谁也想不到,在杜甫44岁时一个猛兽振臂一呼大唐盛世消失了。后世的人们再也没有机会憧憬唐人憧憬过的盛世了。
在安史之乱过程中杜甫途经多个地区,深入基层一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接下来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基础。
战争是残酷的,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杜甫途经多地亲眼目睹百姓的惨痛经历,他看到锦绣山河在铁骑的践踏下变得残破不堪,百姓被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压得面目扭曲。百姓脸上已经看不见几年前那种自信、喜悦、洋洋得意的神情。他们开始变得愁眉苦脸,由之前的大度潇洒变得局促不安。他们已经逐渐失去了自信心,他们对自己王朝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
当杜甫来到河南陕县,他震惊了。眼前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零散残破的房屋,废弃的土地,富庶的中原地区何时也变得如此不堪?原本宽大平坦的官路早已杂草丛生,变得凹凸不平。三三两两的老妇正聚在一起诉说着彼此家庭的难处。
“今天俺家的老二也被当差的抓走了,连驴都给牵去了。甚也没留下。”
“哎!你没看见村东头张先生家,那好个读书人说抓走就抓走了,连他屋里头的都抓起来。说是去做饭。”
看见杜甫向她们走来,她们局促地让路,并且劝杜甫赶紧走,因为前面正在抓人当兵。杜甫在天黑时赶到一户人家里借宿,讲明缘由,这家人勉强收留了他。刚一进院,杜甫感到这家人和前面借宿的几家不一样。这个家里只有三个人——一个瘦弱的老妇人、一个年轻的女人、还有一个待哺的孩子。
当他正要进屋时,屋里传来一阵骚动。老妇人急忙进去,小声地说“不是当差的,只是个外乡的过路人。”。杜甫这才知道,原来屋里还有一个人,那人颤颤巍巍出来,是个老汉。老汉仔细地打量着杜甫,当看到他穿得官靴时吓得急忙跪在地上,嘴里不停地说着“俺该死,俺该死!”。杜甫急忙解释,他只是个过路的外乡客人,并不是你们这里的官员。听到解释后,老人这才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坐到凳子上喘着粗气。
当晚,几波哨骑过去,随后还跟来了一众衙役,他们负责挨家挨户检查。检查什么?
第一个是看家里是否私藏男丁。
第二个是看家里有没有来外乡人。
第三是检查叛军是否混在群众的队伍里。
听见声响,杜甫急忙翻墙跳进草堆里,却发现老头已经在这里“潜伏”多时。
这里很多人都会有疑问,杜甫是官员,还是个不小的职位,为什么杜甫要去投宿农家而不是住进招待所?为什么杜甫不在衙役询问老妇时站出来,替她解围?
因为这个时候天下大乱,虽然名义上天下还是唐朝的,天子还是只有一个。但是,这只不过是随口说说,唐天子这时就像个吉祥物让人家随便看看罢了。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四卷》中找到这样的记载:
郭暧尝与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公主恚,奔车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慰谕令归。子仪闻之,囚暧,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子仪归,杖暧数十。
大致意思就是郭暧和公主吵架,大骂公主,并说“你以为你爹真是天子?那是我爹不做了让给他的!”公主生气回宫,把这事告诉皇上。皇上说“如果郭子仪真想做天子,这个天下恐怕就是他郭子仪的。”说完这些,皇上让公主回去。郭子仪听到这件事赶紧向皇上道歉,并把郭暧送进监狱。皇上对郭子仪说“民间有个谚语:不痴不聋,不作家翁。这是孩子们的事情,哪里能够当真!”郭子仪回家,把郭暧痛打一顿。
这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李唐王室重掌大权,但还不得不依附于军阀郭子仪,安史之乱期间的皇帝应该比这难一百倍。连皇帝都成了这个熊样子,更不要说尚处在五品官职的杜甫了。这时的杜甫能够自保应该就非常不错了,贸然出去不是被抓去上前线,就是被当成叛军处理掉。说你是叛军不是也得是,说你不是杜甫是也不是。这就是当时真实写照,所以宋朝要彻底解决藩镇割据,军阀林立的局面。当然这是后话。
衙役和老妇的对话成了《石壕吏》中的高潮部分。当说到“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看见草堆里的老汉留下了一行眼泪,当听到“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杜甫的脸上也留下了一行眼泪。他在这时多么希望战争结束,他多么希望这家以及千千万万个为“大家”而做出牺牲的“小家”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真实有效的奖励。而不是“吏呼一何怒”的官威和“出入无完裙”的经济窘迫。当然,杜甫只是杜甫,他能做的也只有写下这首诗和好好地规劝家里剩下的老汉。
“好好照顾孙子,这几天晚上应该查得不严,你可以好好睡一觉。照顾好自己,过段时间我来看你……”这些话大致是应有之意。
第二天,杜甫再次上路。那天晚上让杜甫有什么改变?应该没有,不过文坛出现了《石壕吏》;那天晚上让杜甫做出了与统治阶层决裂的事情?应该没有,因为文坛还有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那么杜甫有什么改变?只是迷茫,杜甫的三观在那一夜肯定是有所改变,但终究没有大的变化。至于这一家人他会遗忘吗?应该会吧!不然怎么继续活下去,并且怎么“漫卷诗书喜欲狂”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