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湾一笑
不论是《佛陀传》还是《金刚经》都在说精神上的修为。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子弟,都向往精神上的修为与寄托,达到一种平等与开脱。
在追随开解的精神上,所有人生来平等。这一点可以让人感受到善。对消除偏见是起作用的。
善护念,我认为是这里面最有用的一点。西方人在精神上的开脱也在自我关照上下功夫。
不着相,无所住,是核心。生命并不空,反而是变化不定。要在这变幻中解脱,就需内心无住。
这里说的无住虽然不是空,但在无住之前的识是基础,见明其实就是一个做空的过程。空以后才可能无住。内心都塞满了,风吹过来,还怎么无住。
但在空以后的无住,几乎就不存在建设。至少说建设弱很多。所以我认为这里是有点问题的。
这是一种个人与世界的消融状态。它本身强调无我,无我执,只有大我,大我即宇宙,即虚空的我。把个人融于万物,或许是永生,但却似乎又消失了。这与西方哲学强调的“我”完全相反。
就似在说一滴雨水融于大海,它到底是永生了还是消失了。
人或许不能太过我执,但完全消融后还有什么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