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交近攻”这个词最先出现在《战国策》里,是用来描写秦昭襄王的。其实四百多年的郑庄公已经深谙此道。
回顾一下春秋初期的形势。晋国正忙着吞并北方诸侯和赤狄白狄,秦国刚刚升级为诸侯一门心思和西戎抢夺周国的失地,这两个国家暂时没有精力插手中原。楚国初步统一了南方开始觊觎中原从而变成中原各国的共同敌人,属于外部势力(南蛮)。吴越远离政治中心,还没有感受到风雨将至。和郑国利益相关的是同在中原腹地的宋,卫,陈,蔡,许等国和东方的齐,鲁两国。我们反复强调过,齐鲁是太公望和周公的封地,属于周国在东方的代言人,一众诸侯都以他们马首是瞻。郑国自然不敢惹他们。更何况新郑和齐鲁相隔比较遥远,暂时没有领地冲突。反倒是宋,卫,陈,蔡,许,虽然是周成王时期的老牌诸侯,此时也开始显露颓势。而且他们和郑国国土毗邻,郑庄公想要赢得新一轮争霸,最明智的策略就是远交近攻,拉拢齐鲁,打击几个老牌诸侯。
郑庄公的第一步棋是和齐僖公搞好关系。之前郑国和齐国曾经在庐结盟。郑庄公又邀请齐僖公在石门举行新的盟会。郑庄公和周平王是堂兄弟,同时担任着周国的卿士,他利用自己的身份把齐僖公引荐给周平王,使齐国和周国重新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样一来,齐国自然站在郑国一边。
与此同时,郑庄公还主动提出和鲁国交换土地。我们都知道,古代君王喜欢封泰山。而诸侯在天子封泰山的时候,当然需要陪在一起。因此周天子赏赐给许多诸侯泰山附近的一块土地,让他们在封泰山时有地方停歇(汤沐邑)。同样的道理,诸侯定期需要朝见周天子,因此他们在洛邑附近也有一块用来停歇的土地。郑庄公提出,用郑国在泰山附近的汤沐邑来交换鲁国在洛邑附近的土地。这样两国都扩充了国土面积。于是,鲁国也成为了郑国的盟国。
完成对齐鲁二国的拉拢之后,郑国可以放心大胆侵略周围的诸侯了。 中国文化里认为战争是不祥的,提倡“义师”和“出师有名”。也就是说但凡出兵都应该有正当的理由。(曹操之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打着“王师”的旗号“讨伐不臣”。刘备之所以睁眼说瞎话自称“刘皇叔”也是为自己“复兴汉室”提供理论支持。)这一点郑庄公在一千多年前就想到了。每次出兵,郑庄公都要以“以王命讨之”的名义,率领郑国,甚至周天子和其他诸侯的军队,来打击四邻的诸侯。例如,郑庄公出兵宋国,理由不是侵占宋国的土地,而是宋殇公没有按照礼仪朝见周天子。攻打许国,理由是许庄公没有按时给周天子进贡...其实当时周天子已经没有什么威信,常常主动找诸侯讨要贡品,被诸侯瞧不起。不朝见天子不进贡的诸侯大有人在。总之,在郑庄公的指挥下,郑国灭掉了许国,降伏了宋国,其他中原国家也仅能自保。
当然,我们绝对不能把郑庄公简单说成是一个侵略者。事实上,当时的华夏并不太平:西戎,北狄和南方的楚国常年骚扰着中原各国,周国衰弱后缺乏一个可以率领群雄抵御外敌的领导者,生产力的提升导致人口数量突增,同时也导致平民阶级对社会的影响力上升...这是一个动荡,纷乱又生机勃勃的年代。郑庄公和他后来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子百家,巨贾豪杰一样,明白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造就英雄的时代。
郑庄公的外交和军事行为一方面是为了郑国的富强,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先见性地意识到了乱世的来临。为了迎接这场乱世,郑国这个新兴诸侯只有赶紧增强自己的实力,让自己生存久一些。处在这样局面的郑庄公,未必有明确的称霸野心。事实上,在灭掉许国以后,郑庄公并没有直接吞并许国的土地,而是为许国迎立了一位新的国君,前提是他愿意服从郑国。而在周桓王时期,山戎再次入侵中原,郑庄公也大败山戎,守护了中原。
不论如何,郑庄公的这一系列举措都让周王朝很不安。于是周国和郑国终于爆发了战争。下一回再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