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日常随笔记散文湖北省
桐梓堡里的小故事之关于一门

桐梓堡里的小故事之关于一门

作者: 一门桐梓 | 来源:发表于2022-09-21 10:43 被阅读0次

          按照人们的习惯,一门应该是一个单位或者家庭对大门或进出的第一个门的叫法。在我们这里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地名。

          其实,一门原先只是我们这里的一家特殊钢厂的正门,钢厂里的职工习惯称之为一门,再加上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大多数是钢厂的职工或是家属,久而久之,原来的地名基本上被这个城市的人们给遗忘了。

          一门这个地方真正的地名是叫下窑。下窑这个名字也是因矿而得名的,我们这个城市建市之前这里是以烧石灰为基础工业的石灰石矿而著称的,因而沿江由上而下就有了上中下窑的地名,上窑、中窑的叫法至今依然如此,只是下窑名字被一门的叫法所取代。

            据一些我可以看到的资料记载,上窑、中窑及下窑烧石灰的历史真的很长;兴许在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张之洞建立汉冶萍公司之前就有了。在我记事时,就看到一门与中窑之间还在开山炸石。我们这个城市的地名基本上是以临港与矿山有关的方式而命名的,一门所在的这个区域的区级名称前五十年还是以石灰窑的名字命名的。

            地名被钢厂的一号大门所取代是有一定的约定成俗的道理的。曾经的钢厂号称至少有十万人,而那时最靓丽的风景就是钢厂工人早上上班与傍晚下班的时刻,若是在那个时段站在街上,看到的是数以万计的人骑着自行车的情景,那情景可谓壮观之至:满街的都是骑自行车的人们与成片的自行车铃声此起彼伏的。那时自行车以二八、二六型居多,品牌则以凤凰、永久最为靓丽(当然,那时若是有一辆凤凰或永久二六的自行车那是相当地得意的一件事);后来本市生产的春燕自行车以价格取胜占据一定的市场。这些骑自行车的人们大多数是钢厂的职工,他们或从厂大门(及一门)进出,或从一门路过。记得有一年好像是从外面乘车准备回家时,正好遇到钢厂职工下班的高峰期,我乘坐的公交车到站的距离大概只有几十米的样子,为了避让骑自行车的人流,却足足开了五分钟才到站。这也勾起了我想数一数每分钟过往骑自行车人流的好奇心。于是,我就站在钢厂大门出口的铁路边数起经过的骑自行车的辆数了。你还别说,那次我站在路边好像是有五分钟的样子,开始了满足自己好奇心了,结果数着数着很难数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前一分钟的数字就有近千辆自行车通过……

            曾经一门这个地方主要是两个写着这个城市工业历史的钢厂厂区与煤矿矿区,附近与邻近黄荆山坡上尽是这里的职工居民的自建房屋,只是在一门与二门之间有一个叫十八栋的地方有十八栋三层居民楼,后来大概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的钢厂为高级知识分子建了一栋九层的楼房,记得那好像是我们这个城市的第一栋高楼,建成之日惹来不少看新鲜的人们,因为这里的人们那时没有见过这么高的楼房;那时看高楼后最经典的语言就是“想看到楼的顶层,把颈子都仰酸了,把帽子也仰落了……”等等。

          这两天从那里经过时,曾经的风景已经不再了,那条写着标志着国家近代工业历史的铁路也被拆除了,曾经的铁路路基上已是杂草丛生,标志着钢厂光辉的历史的大门已经成为钢厂和我们这个城市里的一代人的记忆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居住小区;曾经的煤矿也已经关停了,只是矿区里的那栋别具一格的二层建筑依然挺立。江边的煤场、树场也已经变成了人们休闲的去处,沿江建成了一座有现代风格的江滩公园。

            现在钢厂的厂门,也就是一门已经荡然无存了,还留着的是那也已经更换多次与变迁了样式的厂区的围墙。这里承载一两代人记忆的那所“一门小学”与曾经红火的一食堂、一门商店与粮店,也已被数栋高楼取代;但地名依然还在,只是曾经满街的骑自行车及车铃声,也已经被来往的汽车的喇叭声取而代之;唯独坚守的是公交的一路与四路车的线路没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桐梓堡里的小故事之关于一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ijw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