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欣怡上班来眼睛肿肿的,我关切地问了句“没事吧?”她听了眼睛又开始红,说“中午跟你说啊。”
上午她忙完了工作就来找我倾诉,说昨天下午从微信上看到了侄女儿的留言,说很苦闷,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她可牵挂的人了,让她产生绝望心理。当时她看到侄女语无伦次的留言,担心侄女想不开,又不知如何去做才会有效,十分焦虑。儿子在旁边看到她的样子,了解原委后提醒她说,一定要及时制止他姐姐的这种想法,还说别的都可以忽略,唯独这“想不开”的念头一定要消灭在萌芽阶段,不然后果很可怕。还说自己就有过类似的经历,好不容易“熬”过来了。欣怡这时也顾不得询问儿子,当初那种“想不开”的想法因何而起的,现在得赶快解决“燃眉之急”——侄女的问题。
她说“我很感谢孩子的提示,毕竟同龄人更懂同龄人。”她立刻抓起电话,跟侄女交谈起来。侄女控诉哥嫂之间的矛盾,使她感觉缺少家庭的关爱。也不听取她的建议,只顾自己陷入一成不变的生活,嘴上不断羡慕他人的变化,就是不肯付出行动。哥嫂从不肯定侄女的所作所为,只一味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他们自己说和做确是阳奉阴违,不得统一。
欣怡说了很多很多让侄女宽心的话,帮她疏理矛盾,打开心结。在听到孩子“哇”得一下大哭起来时,她稍稍放松下来,一颗悬到嗓子眼的心落回原处。听着侄女那委屈的抽泣声,自己不禁泪流满面。
欣怡的侄女很优秀,去年考取的985学校,并远赴上海读书,如今是暑假期间。欣怡的哥嫂都有稳定的工作,属于那种30岁以后就不断重复日子的人。
孩子在外面打开了视野,回来看到父母那一成不变生活状态,还有母亲的整日唠叨,她萌生了帮父母调整和改变心态的想法。说做就做,因为假期短暂。首先帮他们制定了健身计划,说没有好身体什么也做不了,其次督促二人多读书多见识,不要整天沉浸在陈芝麻烂谷子的琐事里消耗生命。
开始几天还好,欣怡哥嫂二人凭借着对倡议的新鲜劲,还遵照女儿提的建议做做健身运动,坚持不到一周,两人就找这样和那样的借口来搪塞女儿的催促,后来为了不再坚持运动甚至上升到了争吵。侄女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制定的计划将成为一纸空谈,就有些急躁,也失去了初始的耐心,还打算用“激将法”来激励父母一下,结果“此法”运用不得当,反将父母的“火气”点燃了,“将你供出来了,长本事了哈!自己不好好学习倒管起我们来了!”
最后欣怡哥嫂甩给女儿的话是“你管你好自己就成了,用不着来管我们!”
两人说完就靠在沙发上,打开电视的同时又端起了手机。
孩子觉得费尽心力为父母好,换来的确是鄙夷和训斥,她越想越委屈,才给欣怡发了话,并下了一走了之,从此寒暑假也不回家的打算。还好在欣怡劝的一通劝说下,将一腔“苦水”以眼泪的方式倾泻出来,随之“气”也消了很多。
听着欣怡的诉说,我作为一个旁观者,能看得很透,反思自己的家庭生活是不是也处在这样的状况中,而自己并没未体会到呢?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事实就是这样,当真正认识到它的时候,就应该努力的去进行改变,这才是最重要的。
回头想一想,如果自己不是在一年前参与读书和写作社群的话,现在的状况比欣怡哥嫂强不了多少。
之前的自己每天口中讨论的除了家长里短就是柴米油盐。参加工作以后过得就是日复一日重复的生活,即使活到一百岁,也只是重复了33006500次而已。
如今随着每天读书,每天努力写文章,情况看似没有多大变化,但跟同龄人再次相聚时,无论是思维还是眼界,感觉到没有辜负付出的时光。
改变带来小胜利,不改变,绝对意味着失败。从欣怡侄女的言谈话语中领悟到了这个的道理。
一个家庭当中,爱是最主要的支撑点,围绕着爱的就是有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语言。可是现在很多人都以物质为生活的全部,沉迷于对物质的追求与享受中,生活在攀比和追逐中变得黯淡无光,物质也开始喧宾夺主了。对于成长起来的孩子来说,他们在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的情况下,看到父母固化的生活状态,思想就会与家长之间产生一道“鸿沟”,并且随着孩子的进步,这“沟”会越来越深。
如若想与孩子在思想层面交流起来平顺无阻,这“沟”得靠家长自己来一点一点地填啊~
欢迎同田真十一起,用文字与世界相连~~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