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石头:大计划、大安排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会变为专家,简单的事情用心做就会成为赢家。
石头因画画进入广告公司,因规范化的教育思考公司整体形象,因接触客户又开始思考品牌经营的方式,从而变成品牌营销的顾问。这个轨迹,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个很好的提醒。其实在工作中,我们不能只是一条线思考问题,一条线只能做好眼前事,在扎实做好工作的同时也要会思考。小时候学过的一个成语,叫触类旁通,就是告诉我们,思考要像织网一样,由点及面,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优势。
问过石头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没有那么优秀,他想改变,怎么办?
他说,这就是他成长时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他一直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一直想要改变。总结了20年,其实就六个字:大计划、大安排。没有大计划,人就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走的每一步,都是散乱的。哪怕尽力只能作出个三个月的计划,都比没计划到处乱撞强得多。人的目标有两种,一种是要达到的方向,一种是要瞄准的方向,但有方向的时候再定位,各种资源时间的安排就容易定下来的,这个时候才好落实,就像签了战略合作协议一样,根据框架协议的内容去定落实的时间和计划。
一个人有了大目标,但是心智不成熟,就要学会在心智上突破自己。这需要找好四个基础:
第一个是知识。在职场上,任何机会都帮不了庸人的忙。必须不断地夯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以现在的时代发展速度,每年有30%的知识折旧率,在快速成长的同时,知识更新很重要。
第二个是见识。要多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要懂得借鉴。很多所谓的创新,其实都是优先模仿。要先看人家操作的关键点是什么,人家的知识转化成价值的过程是什么,当心中有课题的时候,处处都是资源。
第三个是胆识。学习、吸收之后再突破,看是不是能有更新的创新?哪怕是微创新,自己都要学会去融合。
第四个是智识。有知识的人很多,但有智慧的人很少,因为转识成智的思考太少,那么如何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聪明”跟“智慧”不一样,聪明是有“眼”有“耳”,但智慧是有“心”。
四部分有一定的顺序,知识之后是见识,见识之后是胆识,胆识最后变成智识,这是一层层的升华。知识是基础,不读万卷书,即便能行万里路,也这就是邮差。职业发展有很多阶段,在刚开始的阶段,23岁到28岁期间,是水涨船高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专业化能力;在28岁到32岁这五年里,是从被管理开始变成管理的阶段,要开始领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再往后走到32岁到37岁之间,要考虑的是,是否能更好地独当一面,以及拿捏进退;第一个五年做专业,第二个五年做管理,第三个五年做经营。
2.刘希平:经营你的人脉就是经营你的人生
刘希平作为公关专家,他的交朋友理念:把好朋友介绍给新的好朋友,慢慢的好朋友的圈子会扩大,因为你的好朋友会觉得你的朋友都不错,你身边都是很好的人,那么你应该也是很好的人,性格脾气比较合适的人相互接触,互相认识的朋友圈就会扩大。
深化朋友感情,一面之缘没有用的,必须要共同成长,有过共同疯狂的回忆,比如三个人一起喝醉了酒,在路上大声歌唱这种,才是真正的铁的不得了的关系。
真正的有心照顾朋友而不是投机取巧。比如哪里的桃子是丰收季节,哪里的柿子现在好吃,就请那边的朋友带一些回来,让带的人拿走一些其他的分给同事和朋友,这样会觉得你对人真诚,大家也愿意和你做朋友。
3.李响:用领导思维做员工的事
用领导的思维做员工的事,李响的本质只是一个主持人,但是在电台改革前,一会儿做节目时候又做了编辑,又做了记者,在做节目的时候,没有任何人说你必须做这些事,做了之后也没有多给你一分钱,但是这些做电视的功夫都学到手,站在台上主持的时候,脑子里面住的是一个编导,带着编导的思维,做主持人,节目一定好看,而且领导会看在眼里,觉得这个人好学,又主持又采访,还可以做后期编辑,是个有心人。机会也会自然更多。陈默也说,他在保洁的时候,由于本身工作效率很高,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承担更大的工作量,要么用余下的时间去学别的做不同的工作,但是他选择了去做更多的工作,帮他的老板分担。这样久而久之,老板觉得他,做的事情更好更多,就会更重用他,这个时候他的工作量会更大,更忙碌,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好上加好的挑战,导致他更快速的成长,并接受额外事情带给的额外挑战,形成正面循环,能力得到提升。
所以就个人在银行里,作为大客户的经理,不光要营销客户,更需要学会办公室的编写文案报道、投行部的产品组合与营销、资负部的利率定价、风险部的限额管理,以及科技部的新产品开发都要会。这样要求自己,才能再未来抓住更多机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