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不到16岁,中学毕业。本来就是每年交学费的钱都是父母亲借来的,到了收获的时候,收了什么,卖了就去还债。高梁、油菜、小麦、稻子、绿豆、玉米、红薯都是希望。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只能依靠农作物卖几个钱,供兄妹三人读书,这份压力不能说不小。一想起父亲早上很早就要用肩挑挑上两担大粪去两里外的一山顶坡地,每年秋冬之季,还要用肩把上万斤的红薯挑回家,哪份辛苦,是没有几个人做到的。
虽然父母亲也希望当老大的我能为家里分忧,但也更希望我也能有点出息。父母常说,只要你们能考到哪里,我们作父母的就供到哪里。父母亲就这样一至用他们最辛苦而又最朴实方式支持着我们读书。
每次交学费的时候,父母都要去借钱给我留下了深深地记忆。还好,有两个好邻居,经常去借钱,从未拒绝,也从不收利息。说实话,现在遇上这样的好邻居,有点难。
那年中考,考了510分,语文考了87分,拿了全县第三名,也算有点拿得出手的资本。一个山沟沟的学生也算不错了,咱也不能与别人过分攀比。化学本来可以考满分,却犯了一个小迷糊,只考了97分,哪个该死的英格里习考了51分拖了后腿。代数代去了沟里就拐出了70多点,言而总之,连高中都没考上。
就这样,父母也没放弃,仍然想让我再复读。就那样的读书,真得很不是滋味。那天,比父母亲仅小几岁的二表哥找到了我,因为他是农村走出去的县委干部,是附近很多人崇拜的偶像。他说,我是家里老大,家里这么穷,理应替家里分忧,早点去找钱,让弟和妹去读书。
理是这个理,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老大也得有老大责任和担当。就这样,听从了他的安排,从补习班走了出来,独自一个人登上了拜师学艺的汽车,那一次,还是自已第一次一个坐车出远门到另一个县城。
我的老师也是他的老师,农校的两个副教授,是两个教了一辈子书的老师,我主要学的农业微生物技术,也就是微生物肥料、饲料和食用菌。两个老师是一家人,他们待我很好,一至视为亲人,我也算是他们的关门弟子。
可惜了,我虽然也掌握了技术,却并没有发挥好,而是另择他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