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界上会有恶?
二元论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有善有恶,黑暗的势力和光明的势力互相争斗,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路易斯的解释不一样。他提醒人们,并没有一开始就是恶的东西。恶只是变坏的善,先有善存在,然后才可能变恶。
他这番话听起来有些迂腐。我们来讲一个比喻。一个人只有在清醒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醉酒,但真的喝醉了,反而不知道自己已经醉了。一个人只有在醒着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睡眠,但真的睡着了,反而不知道自己已经入睡了。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只有在知道善的时候才会意识到恶,如果真的是一个大恶人,反而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做不义的事情。好人知善又知恶,坏人既不知善也不知恶。
这是路易斯苦口婆心想劝导我们的地方。路易斯提醒我们,不要认为自己就是正义的化身,就是光明的化身,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敌人做的一切都是邪恶的。如果是这样做,我们反而可能把自己降低到跟我们的敌人一样的水平。一个人在变好的时候,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残留的恶,要是他正在变坏,反而越来越认识不到自己的恶。行恶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在渴求善的东西,这才是最可怕的。路易斯说:"一个中等程度坏的人知道自己不太好,一个彻头彻尾坏的人认为自己样样都好。"
那些作恶的人,我们是该恨他们呢,还是该宽恕他们?对于罪行,我们当然要痛恨,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去了解为什么这些人会作恶。消灭罪行的最好方式是,那些作恶的人在某个时刻也许会突然幡然醒悟,重新做人。当然,问题就在这里。路易斯也说到,唯有坏人才需要悔改,唯有好人才能够完美地悔改。人越坏,越需要悔改,也越不能悔改。
在敌占区偷听来自遥远的消息
我们需要与之战斗的敌人并不仅仅是敌对一方的力量,我们还需要和自己的自负和懒惰做斗争。每一天的生活,每一件小事,都在拷问你的道德操守。就像打仗一样,你做的一件小小的善举,就像攻占了一个据点,未来的胜利,可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你对自己的贪欲、懒惰、傲慢的看似微不足道的放纵,都会让你失去一道防线,敌人就可能撕开这个缺口,发动进攻。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才会让敌人绝对无机可趁。路易斯告诉我们:善和恶都按复利增长,所以,你我每天所作的小小的决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这就是路易斯对我们的提示。很多人认为,我是个好人,我不会做坏事,只有坏人才会做坏事。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点。没有强大的敌人,你就不知道自己能做到多么勇敢。同样,只有那些努力抵制诱惑的人才知道诱惑的力量有多大。如果你真的开始努力行善,你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还存在着那么多的缺点,你会惊出一身冷汗。
人心中本来就有道德律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让信仰来加持。信仰并不是一件让我们感到很轻松的东西。遇到人生的艰难选择时,信仰是我们唯一的安慰,也是最大的恐惧。路易斯讲到,"我们最需要的东西也是我们最希望躲避的东西"。人在世上,该怎么做,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但你时常会犹豫,会抱怨,会嫉恨,会怯懦。英国有个文化名人,叫约翰逊博士,约翰逊博士说,"相对于教导而言,人更需要不断的提醒"。路易斯是这么讲的:"真正伟大的道德导师从不引进新的道德观念,只有江湖骗子和怪人才会这样做。"请你记住这个道理:每一位道德导师的真正职责都是反复不断地将我们拉回到那些古老而朴素的原则中,而这些原则却是我们渴望回避的。这就像把孩子拉回到书桌前,让他去做本想要逃避的功课是一样的。
信仰是手把手教我们的教练
路易斯讲到,唯有骄傲是无止境的,骄傲不以拥有为乐,只以比旁边的人拥有更多为乐。他从一个宗教信徒的角度告诫我们:"骄傲始终意味着敌对,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敌对,而且是人与上帝之间的敌对 "所以说,信仰之难,并非难在人的理性不够,而是难在做不到彻底的谦卑。很多宗教都会强调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路易斯谆谆教诲宗教的四种基本德性:谨慎、节制、公正和坚毅,无非是告诉人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妄自尊大。作恶也需要智慧和意志,而且智慧越多,意志越强,可能会作出更大的恶。
这是一场激烈的内战。当你放弃自负的那一刻,才有得到自我的可能性。你可不要小看了这种努力,这意味着你要放弃几千年来,甚至数十万年来,我们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能,放弃我们与生俱来的自负和自我意志,意味着消灭自己的一部分、经历一种死亡。借用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说,这就是"向死而生",要有把自己逼到绝路的勇气,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夫妻两人之间,难以达到事事公平。遇到不一致的意见怎么办?
这种事情又不能通过多数票决定,因为只有两个人,这怎么能有多数票呢?我来教你一个办法。最妥帖的办法就是放弃自我。我爱你,并非为了得到同等价值的回报,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付出,倘若两个人都是同样的想法,婚姻就能达到完美的均衡。当然,这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只有一方付出,而另一方则是一味地索取和不领情,或者说,如果一方只有给予的爱,另一方只有需求的爱,那么,这是很难达成均衡的。你必须把给予的爱和需求的爱完美地结合起来。如果夫妻间的誓言有一个见证者,有一个更高的目标,这种均衡或许更容易维持。也就是说,我爱你,并非为了从你那里得到同等的回报,而是为了我的信仰,做我心甘情愿,但时常会懈怠疏忽的事情。
在那些幸福而持久的婚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维系婚姻的不是激情,而是奉献。为什么在婚姻之中,人们更容易做出奉献呢?因为你所求的利益越大,愿意付出的牺牲也就越大。人世间别的事情,何尝不是一样的呢?这恰恰是信仰奇妙的地方:追求超人间境界的人们,却能得到在世间的慰藉;放弃自我的人们,却反而发现所做的一切都能顺乎本心。
通向地狱的道路并不陡峭
我们先来看虚无。如果真的有魔鬼,是不是要费尽心机,才能诱惑我们的灵魂呢?不是的。在《魔鬼家书》里,年长的魔鬼告诉新手魔鬼:“通往地狱的那条最安全的路其实并不陡峭——它坡度缓和,地面平坦,没有急转弯,没有里程碑,也没有路标。”
这句话很好理解。想一想你虚度的光阴吧。回想一下你在大学里光着膀子逃课打游戏的那段时光,回想一下你在酒吧里夜夜笙歌的那些经历,回想一下你在晚上百无聊赖地看电视连续剧,一边看一边在心里骂:这片子拍得真脑残啊。你为什么会难以自拔呢?一开始是一种朦朦胧胧,甚至是带着一点点美好和希望的幻想,但你很快就会发现,你所得到的只是空虚、喧扰、讽刺和沉闷。你任由自己的日子在虚空中摇摆不定,既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沉湎于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的。你以为你得到的是快乐,但你得到的不过是赝品,那是魔鬼把虚无当作快乐,高价出售给你的。
心灵的波动定律
你不想再沉沦了,你要振作起来,不想和身边那些庸庸碌碌的人一样,你想努力有所成就。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很可能一上来就会遇到挫折。如果没有信仰的加持,人就容易退缩。打个比方。孩子在幼儿园听了《西游记》的故事,真有意思啊,他不想只是听父母讲,而想自己读,但没想到一翻开书,有那么多不认识的字,于是,就退缩了。再举个例子。你在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自己的真爱,你觉得,就是他或她了,你要和他或她结婚,你的心中充满了如何一起浪漫地度过一生的幻想,但是,一旦结了婚,柴米油盐、生老病死,这些人生中真实的东西就来到你的面前,这可不是你最初想象的那种人生,于是,你想退缩了。
其实,失望并不是一件坏事,失望恰恰是你人生的转折点。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是大人牵着他们的手,到他们快要学会走路的时候,大人就会松开保护的手,于是,孩子开始踉踉跄跄地朝前走,走不了两步,就会摔一跤。我们的心灵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一样。
我们可以把这叫做心灵的波动定律。当你的心灵开始成长的时候,会觉得开心、兴奋,你会先迎来一个小高潮。很快,随着你继续成长,就会进入一个低潮,你的意志好像突然被抽空了,你想要做的事情变成了一件你越来越不喜欢做的事情,变成了你不得不去履行的没有丝毫吸引力的义务。请你不要焦虑,心灵的成长,一定会经历这种潮起潮落的波动,坚持下去,就会从低潮中走出来。
肤浅的心灵只会追求新鲜感
你学了很多的知识,你以为自己越学越明白,但是,你可能并没有自己去思考。你不是按照是“真”还是“伪”去审度各种思想,相反,你只会去考虑它们是“过时”还是“现代”,是“保守”还是“前卫”。你还没有来得及系统、深入地钻研一个思想体系,就心满意足地觉得自己从一些道听途说和碰巧读过的文章中学到了最新的思想。
只有肤浅的心灵才会如此乐此不疲地追逐新鲜感。我们讲过,真正的道德导师是不会引进新的道德观念的,只是反复不断地提醒我们回到那些古老而朴素的原则。可是,人生下来就是喜新厌旧的。过分地追求新鲜感,会把我们引入歧途。当我们去思考行动方案的时候,不是先去问,这是否符合公义,而是会问,这是不是符合时代的潮流?这是不是最新潮的?我们会想当然地以为,只要是新的,就是好的,历史中那么多宝贵的经验,就会这样被我们抛在脑后。
我们再多说一句。《魔鬼家书》里,年长的魔鬼嘲笑一些学者。它说:“一个学究在研读古代著作时,永远不去问书中观点是不是真的。”那他们关心什么呢?他们去研究一些看起来很有学问的东西,比如曹雪芹有几根胡子,李清照后来有没有离婚,杜甫在当时是不是很有名气,甲学者的观点和乙学者的观点有没有差异?这些问题可能有它们的意义,但我们研究历史,不就是为了让历史照亮现实吗?要是这么做学问,我们几乎不能从历史中汲取历史养分。
正道中也有魔道
你入山越深、修道越久,就越可能碰到另一个诱惑。如果你觉得自己总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就容易陷入自负的陷阱。这是最难以察觉的陷阱。
在《魔鬼家书》里,路易斯借魔鬼之口,对一些思想狭隘的宗教人士大加讽刺。年长的魔鬼说,有些人把掰饼聚会称为“弥撒”,有些人称之为“圣餐礼”,谁都认为自己才是最正宗的,在小群体内部互相赞赏,对外面的人充满了敌意。年长的魔鬼告诉新手魔鬼,如果不能阻止一个人去教会,那就至少让他狂热地支持教会的某个宗派。这是经常会掉进去的一个陷阱,我就见过很多人批评路易斯:他算哪门子神学家,不过是个人文主义者。何止是在宗教界,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魔道不是只在幽暗之处,正道之中也有魔道,只是我们浑然不觉而已。
《魔鬼家书》中写到:“夸夸其谈的总是新人。新加入上流社会的人会过度讲究繁文缛节,不成熟的学者比较喜欢卖弄学问。”自负会让我们傲慢,傲慢会阻断我们继续前进的所有通道。
在人生的道路上,处处都有诱惑。那些苦恼的时候、沮丧的时候、痛苦的时候、绝望的时候,恰恰是对我们的提醒,对我们的鼓励。
两颗奇异的心灵
【感动的要哭的故事】
你来想想,相爱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茫茫的人海之中,两个人原本并不相识,各自沿着自己的人生轨道前行,两个奇异的灵魂相遇,就跟浩瀚的宇宙中两颗彗星相撞一样。
路易斯一直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任教,他教的是古典文学,跟故纸堆打交道,教书之余写书,他几乎一年写一本书。他过着淡泊寡欲的生活,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一个叫“淡墨会”(Inklings)的小团体,《魔戒》的作者托尔金是他的好朋友。闲下来的时候,朋友们一起喝喝啤酒,聊聊文学,这样的生活,好像是最适合他的。
1952年,路易斯遇到了来英国旅行的一位美国女人,叫乔伊·大卫德曼(Joy Davidman)。乔伊是路易斯的粉丝。那一年,路易斯54岁,乔伊37岁。
乔伊是一位风一样的女子。她的生活路数跟路易斯完全不同。乔伊是个早慧的孩子,上学早,体质差,只爱读书。她在剑桥大学读过书,拿了一个英国文学的硕士学位。乔伊出生在一个不信教的犹太家庭,大萧条时期,目睹了穷人的悲惨生活,她加入了美国共产党,经常给党刊写文章。她在1942年嫁给了同样有着左翼思想的美国作家威廉姆·格雷沙姆(William Lindsay Gresham)。一开始,一切看起来都很美满,他们还生了两个男孩。但是,格雷沙姆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回来之后开始对政治越来越厌恶,他酗酒,还经常有外遇。乔伊的婚姻生活亮起了红灯。
格雷沙姆和乔伊不是没有尝试过挽救婚姻,他们一起想从宗教中寻求解脱,也就是这个时候,乔伊读到了路易斯的作品。但格雷沙姆更喜欢神秘的东西,塔罗牌啦,《易经》啦。这些东西没有给他提供帮助,他继续沉沦下去。
乔伊在1950年开始给路易斯写信,两个人成了笔友。1952年两个人是第一次见面,乔伊还在路易斯的家中过了圣诞节。
当乔伊回到美国之后,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格雷沙姆提出离婚,他和乔伊的表妹搞到了一起。乔伊的表妹已经搬进家里,乔伊反而无家可归了。1953年,她几乎是仓皇而逃,又来到英国。到了英国,她很快就陷入财务困境,是路易斯帮她找到住所,还帮她付了孩子们的学费。他们之间还是朋友的关系,路易斯把自己的作品给乔伊看,乔伊给他提意见。路易斯的《诗篇撷思》(Reflections on the Psalms)和我们介绍过的《四种爱》,都受到过乔伊的启发。
他们在这个时候已经相爱了吗?乔伊是爱着路易斯的,她早就爱上了他。路易斯可能也爱上了乔伊,只是他不知道而已。在他看来,乔伊只是一个难得的可以在精神层面对话的奇女子。
1956年,乔伊的英国签证到期,她又没法回到美国,唯一能够继续留下来的办法就是与一位英国公民结婚。于是,路易斯竟和乔伊秘密结婚了。但这只是一种名分上的婚姻,办完手续之后,两个人还是各过各的。
那年冬天,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乔伊在厨房里被电话线绊倒,摔断了腿。到医院一检查,发现她得了癌症,癌细胞已经从乳腺扩散到了骨骼,乔伊一查出来就是癌症晚期。她已经时日不多了。听到这个消息,路易斯才突然醒悟:原来自己是深深爱着乔伊的。在乔伊最困顿、最低落、最憔悴的时候,路易斯爱上了她。别人爱上一个女人,都是在她像鲜花一样盛开的时候,想把她摘下来,唯独路易斯是在一个女人的花朵就要枯萎的时候,小心地去呵护。
他们决定再结一次婚。这一次结婚,跟民政登记一点关系没有,他们要让上帝见证这场婚姻。乔伊是离过婚的人,他们没有办法在教堂举办婚礼,于是,在乔伊的病床边上,一位牧师朋友赶来,帮他们主持了婚礼。
婚后的生活既痛苦又幸福。他们的婚姻得不到世俗的赞美,有的朋友还躲着他们。那又如何?出院之后,乔伊搬到了路易斯的住所。她帮助路易斯写作,整理他的衣柜,把家里重新装修了一遍。她和路易斯一起到威尔士度蜜月,一起去了爱尔兰。1960年4月,乔伊和路易斯去了趟希腊,这是乔伊多年来的夙愿,而路易斯从来不爱旅行,这是他在1918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跨过英吉利海峡。
美好的生活总是短暂的,从希腊回来,乔伊的病情急剧恶化,她走了。
悲伤不已的路易斯在家里找到了几个本子,他在本子上倾诉自己对妻子的怀念。他说:“她是我的女儿,也是我的母亲,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老师,她是我的仆从,也是我的君王。她总是一应俱全,她是我最信任的同志、朋友、旅伴和战友。她是我的女友,同时也堪比我所有那些最好的男性朋友,甚至比他们更好。”
当他把这几个本子都写满了,就成了我们今天介绍的《卿卿如晤》(A Grief Observed)。真正的心痛是无法对别人诉说,也不愿在人前表露的,所以,路易斯没有用自己的名字,而是用了一个笔名。让他哭笑不得的是,很多朋友向他推荐这本书,说读读这本书,能减轻你的丧妻之痛。乔伊去世之后,路易斯一个人默默地体会着伤痛,三年之后,他也走完了人生的道路。
如果你对这段爱情故事感兴趣,请你读读《卿卿如晤》,或是去看一部电影,叫《Shadowlands》(中文翻译成“影子大地”或是“曾经深爱过”)。如果你有什么感想,不妨来聊聊。
总结
本周我们介绍了C.S.路易斯的《返璞归真》(Mere Christianity)、《四种爱》(The Four Loves)、《魔鬼家书》(The Screwtape Letters)和《卿卿如晤》(A Grief Observed)。路易斯是个多产作家,写过30多本书。难得的是,他的每一本书都很好看。相对而言,我倒是觉得《纳尼亚传奇》算不得他的最佳作品。除了我们在这一周介绍的,我还向你推荐他的《痛苦的奥秘》(The Problem of Pain)、《裸颜》(Till We Have Faces)、《文学批评的试验》等书。
C.S.路易斯生平
接下来,我再介绍一下路易斯的生平。他1898年出生在北爱尔兰,童年时候非常幸福。家境殷实,父母疼爱,还有个哥哥,一家人其乐融融。9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因癌症去世,路易斯和哥哥被送到寄宿学校,那个寄宿学校对学生很严格,路易斯兄弟在那里过得很不愉快。
1916年路易斯考入牛津大学,刚到英格兰,还没有适应过来,就突然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路易斯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战争。他跟一位好友帕迪·摩尔(Paddy Moore)相约,如果谁死了,活下来的那个人就要照顾对方的家庭。1918年3月,摩尔阵亡。路易斯也在战争中负伤。1918年5月他回到英国,陷入战后创伤性抑郁。
回国之后,路易斯继续在牛津大学读书,毕业之后先后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教书,主要教授古典文学。他和《魔戒》的作者托尔金是好朋友,也是托尔金把路易斯引到了基督教的道路上。如果你仔细去读《魔戒》和《纳尼亚传奇》,都能读出字里行间的宗教气息。路易斯的《纳尼亚传奇》写得精彩,跟他的爱尔兰传统也有一定的关系。我们之前也讲过,很多爱尔兰作家,比如著名诗人叶芝,都很喜欢这种神秘主义的东西。
不了解路易斯所在的那个时代,你很难理解他的思想。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男孩9岁丧母,20岁出头就目睹了地狱般的战场。他年轻的时候是个无神论者,对宗教持否定的态度,一直到30多岁才重新皈依基督信仰。一战结束刚刚20多年,就又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开始的时候,路易斯40岁。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更为惨烈。二战之后,路易斯经历了一段难得的和平时光,遇见了自己的真爱,但哪知命运无常,和他的妻子乔伊结婚三年之后,乔伊就患癌症去世。
路易斯的一生饱经沧桑,历尽坎坷。一颗伟大的灵魂往往要经过磨难才能铸成。我们从路易斯的书中看到了他的勇气和智慧,也能体会到他对人世间的悲悯。
路易斯去世的那一天,是1963年11月22日。著名作家A·赫胥黎,也就是《美丽新世界》一书的作者,也是在同一天去世的。但当天的新闻报道几乎都没有提到他们。因为也是在这一天,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
网友评论
无论做什么事,你都做的特别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