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的时候,因为看了一篇反映德国防疫的文章,关注了一个公众号,也从她的视角了解了一些异国他乡的文化和趣事。
昨天看她更新了一篇文章,才知道她已经全家回到了国内,老公是德国人,也回来了。这个题目就是她文章里的一句话,让我深有同感。
她在文章里是这样说的:
春节期间,家人团聚。一大家人在一起聚餐,户外寒冷,室内必须得暖烘烘的,火锅自然是聚餐首选。
家姐早早准备了很多食材,骨头汤要提前熬好,带着咸味的白切鸡提前用盐腌过。
牛肉精心卤制,蔬菜洗净码好,一整个上午,厨房里都飘着阵阵香气,让人憧憬着开吃的那一刻。
万事俱备后,一盘盘菜端上桌,五颜六色,摆满了大半个桌面,终于大家举杯:开吃!
吃着火锅的时候,除了推杯换盏,耳边最常听到的对话是:
来来来,快吃,得趁热!
哟,肥牛好了,快捞起来,不然一会儿就老了。
毛肚涮几下就好了,好了,快夹起来,可以吃了。
快,快,快,凉了就不好吃了,老了就不好吃了,煮烂了就不好吃了。。。
一顿饭吃下来,我居然吃出了一种行军赶路的感觉,吃着碗里的,还得照看着锅里的,手忙脚乱。
当然,也不能一直埋头吃,期间得见缝插针地找准时机和人举个杯。
举杯时叮铃咣啷,火锅发出咕噜咕噜声,满桌冒着热气,一桌人热烈地隔空交谈,各说各的,好不热闹。
吃火锅的时候,总是来不及慢慢品,趁热最重要,时机最重要,大家好像都——很急。
看着这热热闹闹的一桌子,我心里微微感叹,这盘火锅实在是像极了国内的生活——热烈又匆忙。
我才慢吞吞地吃了几口,还没琢磨出牛肉丸的滋味,突然惊觉大家都吃完了,大家擦着嘴,整理桌面的残羹,俨然是要下桌了。
一顿花两小时做出来的饭,15分钟就风卷残云地吃完了。
如果是西餐,花5分钟煎出来的牛排,也许要花一个小时去品味。
写到这儿,她不禁感叹:饮食里往往藏着生活。
是啊!我们往往都是如此,花了很多努力做出来的一桌菜,十几分钟就吃完了,为什么不细细地品一下劳动的成果?
生活中的我们很多时候也是这样,经过辛苦打拼才实现的温馨小家和舒适生活,面对现在的快节奏,又有谁有更多的时间留在家里静静地享受?
我想,作者是刚刚从德国回来的海归,应该感受更深。
我们自己也许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急急地赶路,很急很急。
我不禁怀念起我的少年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少年不识愁滋味,吃饭不急,上学不急,去地里割草发现一棵瓜秧或者果树苗,会很有耐心地等着它长大,隔几天都要去看看,直到长出小瓜胎,然后长大成熟,这样下来就是好几个月时间。
让我感触很深的还有吃酒席,大人们从中午坐那,直到太阳落山,还在划拳猜枚,最后往往是喝得酩酊大醉。
现在的酒席都是一个小时不到就匆匆结束,大家都有事,都急着走,也就少了许多联络情感的成分。
过去的鸡鸭猪羊都是自己养,成年累月的养着,只等着春节杀了吃肉。慢慢长大的鸡鸭猪羊肉,放到烧劈柴的大锅里炖,要足足地炖上一大晌,香气都飘了一院子,吃起来那叫一个香。
今天的鸡鸭猪羊大都是工业化饲养,吃的是饲料,长起来也快。用老百姓的话说:“跟气儿吹起来一样。”四十来天鸡鸭出棚,猪羊最快四个多月就能出栏。肉的口感味道当然跟原来的没法比。
另外,原来的物质紧缺,人人肚里都没多少油水,吃嘛嘛嘛香。今天物质太丰富了,用一位讲书人的说法:“比原来的皇帝吃得都好。”南北名菜,山珍海味,应有尽有,想吃就吃。
说饮食里藏着生活,除了古今差别,中西差别,当然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过去只求温饱,如今开始注重健康和营养。有的人跑几十上百里只为吃一口正宗老字号,有人早上躺在被窝里,就开始点外卖买早餐,最后只要了两个包子一碗粥。还有冬奥会上奥运村里的无人餐厅、豆包女孩儿、饺子菜盒,等等。
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我们就会感叹祖国美食何其丰富,做法何其讲究,真的需要细品慢品,不然真是暴殄天物,辜负了大自然的恩赐,还有烹饪者的一番美意匠心。
佛家讲究一个禅心正念,吃饭也是修行。从看、闻、尝、品,慢慢把一饭一粥吃出最真最细的味道,也是一种境界。也有一种说法,吃一口饭嚼36下,再咽下去,细细品味,充分感知食物的美味,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行。
无论如何,人这一生说长也长,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是自然之道。有时候,慢下来,用心体味一下生活的本真和宁静,也是人生一部分。
回到那位海归文章里说的,火锅很好吃,也值得你我细细慢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