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在杭州做太守,其时,唐朝佛法兴盛,在杭州地界的秦望山中有一位高僧,佛号道林禅师,但其修行的方式独具一格:禅师在一棵大松树上修建了一个鸟巢一样的窝棚,其本人就在这个鸟巢里坐禅,因此也被称为鸟巢和尚。白居易在此为官期间,听人说起鸟巢和尚的大名,也被勾起了好奇心,便入山去拜访他。
白居易见到禅师坐禅的地方,离地七八丈,清风吹过,松树上的鸟巢随风摇曳,他感觉非常危险,便脱口而出:“大师你修行的地方很危险。”,“太守你比和尚我更危险”,禅师答道。“弟子我身居高位,怎么会有危险呢?”,白居易追问道。“薪火交煎,未曾停歇,难道不是很危险吗?”
白居易心有所悟,便向禅师请教道:“何为佛法大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鸟巢禅师借用《华严经》里的谒颂做了回答。这一段话的意思是,佛法高深,但是却要从小事做起,诸恶莫作,所有的坏事都不要做;众善奉行,所有有益的善行都去履行;自净其意,通过自觉地修行来净化自己的意念,从而“是诸佛教”,从而在修行中领悟到一举一动皆是佛教大义。
白居易听了之后,颇不以为然:“这种话三岁小孩都会说,大师拿这一套说辞来劝人,也太俗套了。”,禅师听后也不着恼,一番解释让白居易心服口服:“三岁小孩虽能说,八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一时默然。
鸟巢禅师所引用的《华严经》片段,讲的其实不是什么很高深的道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就是这么个意思。道理不难懂,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奉行笃定,坚持如一呢?
最近看佛教故事,发现佛教其实是一种哲学,而且是一种注重思辨,要求人不要盲从的哲学,而不是印象中的求神拜佛的那种迷信宗教。
其中一个故事提到,佛陀的一位弟子有一天对佛陀说:“佛陀,您是最伟大的佛陀。”,佛陀不置可否,“你见过所有的佛陀吗?”,“没有,”弟子答道。“那你见过未来或者过去所有的佛陀吗?”佛陀问道,“也没有。”弟子答道。“那你说我是最伟大的佛陀,这句话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你没有办法来证明这句话的对错。”佛陀说。
“如果你觉得我告诉你的道理是有用的,是对你有帮助的,去遵从,去修行就好,但是,不需要用谄媚的语言来表达这种没有任何意义的说辞。”佛陀话锋一转,又问另外一个弟子:“如果你拿钱去买黄金,在见到黄金之前,你会不会付钱给对方?”,“当然不会,因为我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有黄金,也不知道他的黄金是不是真的。”弟子回答。
“所以,你们不要认为我教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你们应该做的,是去验看我所教给你的是不是正确的,如果是正确的,就按照去修行。同时,对于别人提出的道理,也不要批评,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导师,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你们要做的也是一样,验看是否正确,正确的就去修行。所有你们要遵从的,就是从修行中让自己离苦得乐,同时也让自己通过通过修行帮助别人离苦得乐。”
如此一来,佛教徒们便能以更理性,更客观地态度去看待任何人,任何事。
但领悟了这个道理是一方面,能够切实笃行又是另外一方面。大道理人人都懂,但坚持原则的人则少之又少。所以白居易才会在面对鸟巢禅师时沉默下来,而佛陀也会劝诫弟子要放下心中执念,去体验,去查证,去修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多听多做,多验证,坚持好的,摒弃坏的,持证如一,自然就能够在自我的升华中体悟到坚持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