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90届奥斯卡上,《三块广告牌》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今天阿丽莎就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感悟。
《三块广告牌》《三块广告牌》最初的灵感来自于现实生活,当时是90年代,导演马丁麦克唐纳经常从美国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旅行,为的是找寻创作灵感。一天,正当他坐在大巴上,他看见田间有两块硕大的广告牌,第一块上面写着,“为什么案子还没有解决?”第二块上面写了一大段文字,他也没有看清楚到底在讲什么。但是,就是这两块广告牌吸引了他,他觉得它们表达的正是愤怒。
这个事情多年反复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到底是谁租下了这两块广告牌,来指责警察。他想如果是位伤心欲绝的母亲呢?这正是电影《三块广告牌》的创作来源。
来源电影导演将故事设定在了一个不起眼的美国南方小镇艾宾镇(Ebbing)。Ebbing本身是个负面的词,代表着消亡,预示着一切美好的东西正在消失。消失的是什么?消失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万事万物都遵循此消彼长的规律,那么另一边就是暴力与愤怒的疯长。
1-愤怒
正如导演所说,他想表达的是愤怒。一个痛失女儿的母亲的愤怒,一个不惜与全世界为敌的母亲的愤怒。三块广告牌一立,米尔德里德便与警长和副警长开战了。
红底黑字极具震慑力,红与黑的对立又像是暗含着隐喻。我把这种对立理解为,警察与平民的对立,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女儿的死就像这广告牌上大面积的红色,而至今还没有破案就像是这显眼的黑色。这三块广告牌是极具震慑的,为了不惊扰到当地居民,每晚收工后,剧组都会用帆布将这些广告牌盖住。
与其说是颜料染红了广告牌,不如说是米尔德里德的愤怒染红了这三块广告牌。这是象征着米尔德里德心中怒火第一次燃起。镇上的人都开始不满她这样的做法,她一一怼了回去。肥胖的牙医,社区的牧师,暴力的前夫,欺负儿子的同学,副警长迪克森,警长威洛比。她不是个软弱的人,她选择了用暴力的方式还击。
这种暴力出击的方式让我们觉得这个母亲很可怕。但是导演恰恰想要表达的就是人性的两面。这样一位受害者,同时也是一位加害者,被失去女儿的愤怒蒙蔽了眼睛。她身上的人性弱点也都一点一点地暴露出来,盲目,冲动,暴力。这一切都是因为愤怒得不到释放,她只能选择与这个世界狭路相逢。
她怨恨警察,怨恨上帝,为什么世间没有了正义?为什么凶手还能逍遥法外?遭遇痛失女儿这样的经历,她已经无法信任。电影中,导演安排了很多小的细节来诠释米尔德里德的心境。比如广告业务员正在看一本叫《好人难寻》的书。这正是当下米尔德里德的内心写照,世风日下,好人难寻。既然这个世界都已沦陷如此了,那她也不用当什么好人了,好人只会仍人宰割。
愤怒是对抗软弱的最好方式,她将自己包裹起来,随时应对世人的明枪暗箭。米兰昆德拉在《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讲到的那样,“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于是,她用愤怒武装自己,将枪口对准全世界。
在她心头燃起的第二把火就是广告牌被烧。她愤怒到不顾自己生命安全,去扑火。但最终,火还是烧毁了她的广告。
第三把火就是她自己放火烧了警察局,她以为是警察迪克森放火烧了她的广告牌,所以出于报复,她烧了警察局。这些熊熊燃起的大火,也似乎在隐喻着一些东西。她的愤怒在这三次大火中被释放出来,有一种可能就是,释放出来后,才不会演化成为更深的愤怒。就像电影中所说,“愤怒得不到释放会催生更深的愤怒。”作为观众,我不希望这样一位母亲被愤怒的大火烧死,而是希望她能够更关注活着的人,而不是死了的人。
2-美好
虽然导演融入了大量暴力元素到电影中,但我们依然能看到美好的东西。比如那只出现在米尔德里德身边的小鹿。小鹿就像仙子一般闯入了米尔德里德的生活,它似乎暗示着一种希望,一种美好。米尔德里德忽然闪现着母性的光辉,她多么希望这鹿就是女儿转世。她并没有彻底绝望,她依然会欣赏生活中美的东西。
她开始在广告牌下种花,看上去是向阳花,但愿阳光可以驱散她心中的阴霾。
窗台上一只翻了个底朝天的甲壳虫正在苦苦挣扎,无法翻身,米尔德里德温柔地帮甲壳虫翻了身。这个举动看似很不起眼,但也蕴含了同情与包容。
警察局长威洛比在死前与女儿妻子在一起的温馨场景,导演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父爱的形象。
警察局长写的三封信,信中体现了他的正直,善良。
这样一个美国南方小镇,环境优美,与世隔绝。伴着晨雾的散去,人们开始一天的生活与工作。
3-破碎
透过电影,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比起残忍杀害女儿的凶手,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才是女儿悲剧的罪魁祸首。偏执的母亲,家暴的父亲,叛逆的女儿,懦弱的儿子,分分钟家里都要上演世界大战,掀桌子,动刀子。这哪里是家,这分明就是战场。
还有她破碎的信任,她无法相信警察。在她眼中,已形成了对警察固有的认识,她认为警察成天无所事事。所以导致她女儿的案子无法破解的原因也是在于警察的无作为。
还有她破碎的心,她无法原谅自己。与女儿生前最后一次对话是吵架,如果那时把车借给女儿,如果那时不骂那一句“我也希望你在路上被人强奸”,是不是女儿就不会被强奸而死。最终,一语成谶,此生她都要背负灵魂的拷问。作为一个母亲,她的心是破碎的。
就像电影中音乐《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正是刻画了米尔德里德破碎的心境。“当真挚的心已枯萎,所爱之人已逝去,谁还愿留在,这荒凉的世上独自凄凉?”在米尔德里德心里,女儿就如同这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在盛开的季节里,却独自枯萎了。
透过电影,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还有非彼非此,人性亦是如此。米尔德里德逃脱不了命运,有时命运又是如此荒谬。苦苦找寻凶手而不得,停止找寻他却浮现。就像警察局长警察局长在信中写道的那样,“有些案子你永远也找不到突破口,接着五年过去了,人们听到有个家伙在某个酒吧或是牢房里,吹嘘自己的暴行,然后整个事情就这么被一种十分愚蠢的方式解决了。”
导演只是将一切真实存在的东西呈现给大家,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阳光,就一定会有多少阴影与黑暗。以恶制恶也许是我们内心深处最黑暗的憧憬,但极尽折磨与惩罚,也逃不出虚无。就算凶手被杀,又会怎样?米尔德里德还是永远地失去了女儿,最终还是虚无。导演用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留给观众希望,带着希望上路的米尔德里德或许会有新的收获。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