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 新周刊编 中信出版社 2013年
严格意义而言,本书并非具有完整体系、严密解读台湾风土人情的专著,仅仅是《新周刊》作为一份都市文化杂志所刊载的专题系列报道、访谈文章的蒐集、选编。
该书分为“台湾101”(你必须知道的101个台湾人、你必须体验的101件台湾事、爱恨台湾的101个理由、最有人情味的10个台湾创意、两岸的10大桥梁)“两岸三地说台湾”“印象台湾”(台湾名人谈台湾、大陆名人谈台湾)三个部分。在近320页的篇幅里,为读者生动勾勒了台湾的大致轮廓和社会形象,可一窥台湾的吉光片羽,如其中对两岸学者、名人的采访饶有趣味,但要深入了解台湾或许还是弗如亲历,在其中寻找你的所见所闻所思。即便如此,个中经验亦不能完全言表,只可意会。正如编者总结的:“想象的彼岸与真实的对岸。”
书里的访谈文本不乏真知灼见,幽默风趣之言时时闪烁其间,颇具可读性。
如,“在台湾,与政客合影不是你的荣幸,而是他的荣幸。”“年轻时候去过的地方,会带给你影响,是你一辈子的养分。”(林怀民)
“在台湾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政治无处不在的社会不是好社会。”“台湾人的工作观值得称道,工作是生命的实现,而非纯为劳作和生计。” (肖锋)
“正邪都为衣食忙,善恶皆有心中法” (台北101“台北流行中国茶”)
“如果不能从上到下改变这个社会,我们可以从下到上改变它。”(朱学恒)
“两岸之于彼此,都是最熟悉的异乡。”(陈文茜)
“台湾文化好的地方在于既有传统的继承,有做人的道理,又加入了西方的开明思想,有开阔的视野。这是一个很好对接。”(白先勇)
“除了爱情,没有任何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的美好。”“他(李宗盛)始终在传达一种理念:柴米有油盐,喜怒哀乐,才是最真实的生活。不激进,不悲观,懂得平凡,才能提炼不凡。”(郝明义)
“对感情不执不舍,对五欲不贪不拒。对世间不怨不求,对生死不惧不离。”“人心的安乐、欢喜才是最终的价值。”(佛光山•星云大师)

《目送》 龙应台著 三联书店 2009年
龙应台女士总能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敏感去觉知人心的幽微,而又不失理性的觉察,并以细腻传神、自然流畅、生动不造作的文字传递给读者。这样的阅读体验是一种久违的享受。她在一饮一啄间,在支离破碎中,撷取生命的吉光片羽,把亲情、友情、人情的种种——微笑、伤感、幸福、伤痛、悲悯……凝注于笔下,回味于心间。
摘录:“两个人一起走时,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你来看此花时)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段,看著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目送)
“蔡琴的声音,有大河的深沉,黄昏的惆怅,又有宿醉难醒的缠绵。”“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呵,只能一个人走。”(山路)
“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面貌…..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去的一线之隔。”“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化为时间。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不相信)
“陋巷有高人,老城多志士。”(江湖台北)
“我们记得他的暴躁,我们记得他的固执,但我们更记得他的温暖,他的仁厚。他的眼睛毫不迟疑地告诉你:父亲的爱,没有条件,没有尽头。”“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冬 、一九一八)

《亲爱的安德烈》 龙应台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
这是一位母亲和儿子的对话。透过书信里字里行间的你来我往,彼此交换了两代人对世界、对人生、对读书……不同或相近,而又充满智慧的看法。
年青的一代与父母像这样开放、顺畅、平等的沟通交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稀少的,对大多数家庭而言更是一种“奢侈”,如此的坦诚与相融不禁令人称羡。父母与子女身各自处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如何能增进彼此的了解、理解,相互接受,互动影响?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的“对话”或许提供了某种参照和可能。
摘录:
“悲悯同情的能力是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一个被长年过度灌食某种饲料的人,见到饲料都想吐。我们都被灌得撑了,被剥夺的,就是一份本来可以自自然然单单纯纯的乡土之爱,纯洁而珍贵的群体归属感。它一经操弄就会变形。”“我们这一代人,因为受过国家‘太多的欺骗’,心里有太多的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赞成,对于所谓国家,对于所谓代表国家的人。”
“……但我担心的不是你职业的贵贱、金钱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够给你多少自由?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上的荆棘。”
“生命往往就要被那微不足道的事情决定了……美好的并非只是那个地点,而是笼罩着那个地点的整个情调和氛围,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沉淀。”
“我尊敬那些扶贫济弱的人,我尊敬那些在实验室里默默工作的科学家,我尊敬那些抵抗强权坚持记载历史的人,我尊敬那些贫病交迫仍坚定把孩子养成的人,我尊敬那些在群众鼓噪中仍旧维持独立思考的人,我尊敬那些愿意跟别人分享最后一根蜡烛的人,我尊敬那些在鼓励谎言的时代里仍然选择诚实过日子的人,我尊敬那些有了权力却仍旧能跪下来亲吻平民脚趾头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