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历史对于我而言,云里雾里的,似乎从来没理清楚过。我还学历史的时候,就大概知道中国清朝后期挺惨的,和别的国家签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具体是怎么回事,也不清楚。这段时间看了一本书,《中国近代史》,讲述从鸦片战争往后直到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间。
太平天国的背景是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清朝,当时在位的是道光皇帝,他是个没有世界格局的皇帝,事实上不只是他,他之后的几个皇帝都这样。在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英国军队进军福建,又攻占浙江定海,道光皇帝为了平息战火,以“误国病民”的莫须有罪名将林则徐撤职查办。之后陆续签了《广州和约》《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公开进行鸦片贸易。不断加重了清朝朝廷的负担,更加重了当时普通百姓,尤其是底层农民的负担。
1850年1月11日,在大饥荒和清廷及地主催粮逼租的压力下,太平天国创始人及领导者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史称“金田起义”。1851年3月,洪秀全即位自称天王,攻克永安州,并在这里封王建制,史称“永安建制”。
太平军一路所向披靡,不断壮大,在南京建都,改名为“天京”。咸丰皇帝恐慌不已,派由曾国潘领导的湘军镇压太平军。但此时的太平天国正是鼎盛时期,建立了可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以求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社会,可惜这种想让天下所有人过着水平完全相同生活的平均主义空想最终没能实现。
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巨大胜利的同时,领导集团内部发生激烈的内讧,自相残杀,史称“天京事变”,初建太平天国时的领导人物都在这次争权夺利的斗争中死去,活下来的翼王石达开也因为洪秀全的猜忌,最终率领十几万的精锐部队负气离开天京,孤军远征。后被清军包围,全军覆没。天京事变和石达开的出走让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形势急转直下。
同一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美为了在中国谋取更大的利益,要修改条约,签订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新的不平等条约,一开始,清政府因惧怕外国势力步步深入而危及自己的统治,拒绝全面修改条约。然而,英国,法国陆续发兵中国,在侵略者的武力威逼下,清朝政府又一次妥协,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然而,1860年2月,英国,法国杀向中国,同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恣意抢掠,抢劫之后,又一把火烧毁了通过150多年扩建经营的圆明园,把它变成一片瓦砾场。
1860年11月,英法联军撤离北京,沙俄乘清政府惊魂未定,以武力恫吓,逼签中俄《北京条约》。
1861年,咸丰病逝,年仅6 岁的皇太子栽淳继位,其母慈禧太后开始垂帘听政,控制清朝统治权长达47年。
清朝皇室的巨变,暗示了太平天国的结局。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利,中外反动派开始正式勾结起来,清军和外国侵略者同时进攻太平军,1864年7月19日,天京沦陷,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
从金田起义到天京沦陷,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坚持斗争14年,转战18省,先后攻克600多座城镇,推动了全国各地各族的反清大起义。
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胜利是很可怕的,即使在后期,也数次大败清军和外国侵略者。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在就义前的供词里写到“假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这段历史读下来,心中感慨万千,清朝的皇帝贵族们,俱是苟且偷安之辈,眼光狭窄,被别国数万军队吓住。不顾及自己泱泱大国的尊严,一次又一次签订不平等条约,任由鸦片荼毒人民百姓,陷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于水深火热中,无比看重封建等级制度,与民为敌,不将矛头对准外国侵略者,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实行“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方针。就连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曾国潘都主张对造反的农民要多杀、快杀,杀人就像剃头发。最后,清政府甚至和外国侵略者一起灭掉太平天国,相对于国共合作抗日的高度,清政府实在是让人民寒心。
虽然这段历史让人读来心痛,但依然有让人热血沸腾的片段,依然有不少爱国名将为保卫国家,战死沙场。如关天培,如陈化成等,“人人都有一死,为国而死,死亦何妨”,读来仍觉得热血沸腾。
太平天国这段历史,读过后,心中只有“悲壮”二字。
悲在于这个农民起义以失败告终,农民阶级还是有很多的狭隘性,保守性,在太平天国全盛时期,核心领导人还是活成了封建统治者的样子,定都南京后,大兴土木,修建华丽的王府,洪秀全深居简出,搜罗民间美女,不问政事,过起奢侈腐败的宫廷生活。而诸王出行,更是大讲排场,上下尊卑等级界限十分严格。试想,即使太平天国最后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不过是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封建统治王朝罢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壮在于太平天国还是出了很多杰出的军事人才,一次又一次大败清军,军事谋略完胜清军。如果不是外国侵略者的介入,太平天国确实不会那么快被攻破。而且在清朝朝廷对外国侵略者卑躬屈膝的大背景下,太平军拒绝承认外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维护了民族尊严,在战场上不畏强暴,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疯狂进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