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养成了一个「屯课」的习惯,在知乎live、分答小讲、一块听听等平台,屯一些大牛们的分享课,有时间就回听,既能学到很多知识,还能偷师下如何做一堂课,好处多多。
前两天在回家的火车上,听了之前屯的知乎大V采铜老师的课——《基于心理学研究的高效学习》,听完只恨高中时没有这样的认知,还好现在知道还不晚,终身学习嘛,将来还能教育孩子~
整个分享分为两大部分:
理论:5个心理学效应与1个心理学理论
实践:读书学习方法
进入正题前,先来看三道题:
一、5个心理学效应与1个心理学理论
1、测试效应 Testing Effect
心理学上有一个实验,分别用两种方法来学习:
(1)先让学生读一段文章,过一段时间后,再读第二遍(Study,Study);
(2)先读一段文章,过一段时间后,做一个测试,来默写文章中出现什么样的词汇(Study,Test);
用3个不同的时间间隔,来测试这种两种学习方法,分别是学习完后,5分钟就来测试;间隔2天以后再来测试;间隔2周之后再来测试。
结果如图,在相同的可利用时间下,测试(深色条)比重复再现的学习效果更好。
第二个实验,用三种方法来学习:
(1)每次学习5分钟,一直学;
(2)学习3次,然后测试1次;
(3)学习1次,然后测试3次;
用2个时间段来测试这三种方法。结果如图,短期学习,重复学习效果更好;长期的话,测试学习的效果更好。
其实这个结论你很熟悉,回忆下高考时我们用的题海战术。
2、分散效应 Spacing Effect
总学习时间一样,在时间分布不同的情况下来测试:
(1)学习,接着学习;
(2)第二种是学习,间隔一段时间,再学习。
结果在总学习时间一样下,分散时间的学习比集中式学习的长期学习效果更好。
这个结论让我想到了碎片化学习,现在很多人反对,说这样学习不系统、没有体系。其实他们是没有搞清楚一个概念:碎片化的只是时间,而不是知识。只要你学的知识是系统的、体系化的,分散时间来学习,一样可以构建起你的知识体系。
3、生成效应 Effects of Generation
现在需要你来回想一下开场的第三道题,然后默写出其中出现的蔬菜水果名(先别往上翻,仔细回忆下)。
再来看下图,测试结果是大家能记住的更多是被遮挡的词语。
在看那些被遮挡词时,你的大脑需要加工一下,因此这部分加工的词印象会更深刻。
这种补字的加工方式,我们同样很熟悉,想想考试中的填空题,就是一种深层次加工。相比之下,选择题比较浅,也更容易一些。
4、交错效应 Interleaving Effect
再来个实验,测试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
1、学习数学,先把6个知识点学完,然后来做每个知识点对应的4道练习题;
2、先学第1个知识点,然后做相对应练习题;再学第二个知识点,做相对应的题目,如此往复学完6个知识点,聚合式的学习。
在相同的学习时长下,不同类学习内容的交错学习比逐一攻克式学习的长期学习效果好。
这里学习类别不一定是不同学科,也可以是同一学科内不同方向的知识。就像看小说,可以一会看韩寒的一会看郭敬明的。关键是时间的分配上,我觉得一定要是大段时间,很短时间比如5分钟就切换,可能在进入状态过程就浪费太久时间。
当然对于绝大说人来说,知识之间如果有递进关系,也需要循序渐进的学习。
5、变动效应Effects of Variation
在学习中,变换的学习方式和环境,比一成不变的学习,长期效果更好。
人都喜新厌旧,长时间重复一样的事情会乏味,每隔一段时间变换不同的工作内容,就会产生新的兴奋,这样人的脑力和体力就可以得到有效地调剂和放松,效率也会更高。
6、必要难度理论
The Theory of Desirable Difficulty
有2条路,一条难的,一条容易的,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容易的,这是人的天性。但在学习上,以感受困难的方式来学习,相较于感觉轻松的学习,其长期学习效果会更好。
必须要难度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在学习中,你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努力程度,跟一个东西有关。这个东西是你对自己学习效果的主观判断,就是「元认知能力」,它控制着你的学习活动。
元认知受你学习流畅度的影响,如果你学一个技能,马上就学会了,很可能是一种错觉,这时你的学习投入可能是不足的。
错觉是怎么造成的?比如你采取集中学习方式,临阵磨枪考前突击,并通过了考试。你可以说一天就掌握了一学期的知识,这让你觉得短期内你学会了,但考完没几天就又忘了,长期来看,你并没有掌握这门知识。
但你的主观感受是你已经学会了,这个感受会影响你的元认知,让你觉得你已经学成告一段落了,于是控制你的行动。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难度寻求一些挑战,让过程不那么顺畅,然后攻克这些效应,学习效果会更高。
5个心理学效应与必要难度理论是一体的,比如交错学习,会给你的学习造成一个障碍,因此你会投入更多精力,反过来加深你的学习。需要注意,这个难度一定要在你自身的范围内。
采铜老师强调,心理学效应不是绝对的真理,可能连90%的效果都达不到,人本身就很多样性,所以这些心理学效应只能给你指出一个大概方向。具体的时间、学科分配方式,还需要你根据自身和学习材料的难度等情况,摸索一个适合你的学习方式。
知道了这些,再来回顾开场的前两个选择题(往前翻),答案就清晰了,长期来看交错学习法效果更好,所以选择排课法和答案、解题过程都置于书后的练习册。
二、读书学习方法
实践与理论不能相互脱离,只知道理论没有行动,一切都枉然。在大致了解心理学理论基础之后,这部分主要讲理论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
1、读书无定法(参考变动效应、生成效应)
采同举了个例子,一本老书叫《阅读技法系统》介绍了108种阅读方法,比如其中一个方法是“查生字”,遇到不明白的字、词语就查字典。
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更不存在最优的方法。读书要因书的性质、目的、情景而变化,无需恪守一法,可以自我创造。
补充说下大家读书时常遇到的问题:
读书的快慢:可快、可慢、可变速。现在人做事一味追求快,效果未必好。
读书的顺序:不一定从第一章开始。有些书跳着读可能看不懂,需要你脑补上一章内容,这就是生成效应的应用,增加了难度。
读书的取舍:也可以只读感性的部分。很多人读书读不完会有内疚感,这很正常,从来没有规定必须得读完一整本书。只要书中有一句话一个点对你有启发就值了。
读书的姿势:默读、大声朗读、多人共读等等。这是变动效应的应用。
2、阅读需杂食(参考交错效应、分散效应)
读书就像吃饭,不能挑食,要不同的书交汇穿插阅读,既营养全面,还不易遗忘。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洛丽塔》作者纳博科夫的阅读习惯。
第二个是台湾出版家郝明义的读书见解: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认为第四类阅读没啥用,其实它是一个调剂,一个娱乐消遣,不需要完全排斥,但也不要完全沉迷,掌握一个度就好。
3、把书变成练习册(参考测试效应、生成效应)
这个读书方法比较高端,读完一本书,自己出题目然后自己做测试,这是对知识的一种深度加工,学习效果会更好。
读书是一种知识的获取,而我们用的是技能,知识要转化成技能,一般的读书方法可能不太够用。举两个例子,冯唐和王云五的读书方法。
这2个例子还给我们另一个启示,看书学习的方法是很灵活的,比如尝试练习写作,你可以把书的句子部分词语盖住,然后自己来天词,与原文对比优劣。自己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方法。
4、主题阅读之道(参考必要难度理论、变动效应)
主题阅读有浅、深之分,也有窄、宽之分,深而宽的主题阅读是我们要追求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
采同老师提出了第五个层次,泛主题阅读。意思是很多书表面上完全是不同类别的,但在深度解读后它们其实是在讲同一个主题。
比如图中上下两行书表面看是完全不同类型,其实都是学习主题的书。《建筑师的20岁》是讲一个年轻人通过怎样的学习,成为了一个建筑大师;《启功对我说》讲的是启功如何指导一个书法爱好者精进变成一个书法家。
这是采同老师的读书方法。
总结一下,整个分享的中心思想是读书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比如李笑来老师的只字不差阅读,拆书阅读,思维导图阅读等等,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
我们可以参照学习心理学的思路和方向,借鉴牛人们的方法,科学地摸索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读书学习方法。最后,如果你感兴趣,可以上知乎Live回听采铜的分享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