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释义
哀:极伤心。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
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壹似:很像。
舅:在古文中也指“公公”,即丈夫的父亲。
苛:苛刻,暴虐。
小子:孔子对学生的称呼。
识(zhi):同“志”,记住。
去:离开。
于:比
感受
我们现在形容暴政会用一个词“苛政猛于虎”,就是来自这篇文章。先看一下白话文翻译: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听您的哭声,好像着实有许多伤心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不知道当时确有此事,还是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创造了这么个故事,至少这个故事有情节、有渲染,让人听了之后情绪很受触动。一开始,就是一个女人伤心的哭声,先声夺人。孔子停下来,认真听。恐怕,换作我们也会停下脚步,有了解究竟的欲望。子路问原因,女人说的原因很离奇,先是公公被老虎咬死,接着是丈夫丧命虎口,现在儿子又魂断虎爪之下,三代人都遭了老虎的毒手,怎能不让人心痛。孔夫子心痛之余,还要探究更深的问题:既然这个地方这么危险,为什么不搬走呢?女人回答貌似平静,实则无奈: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啊。言下之意,其他地方的政治都很严苛。孔夫子就祝福子路,要记住“苛政猛于虎”!
用这么形象的故事和话语来表达这么深刻的政治道理,夫子不愧是一代教育伟人。当政的应该反思,是不是不作为、乱作为,以致老百姓都避之如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