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唐唐:电影

作者: 杨唐唐 | 来源:发表于2018-06-07 14:53 被阅读109次
    杨唐唐:电影

          昨晚看了根据张昆华小说《不愿纹面的女人》改编的电影《独龙纹面女》。这是一部老电影,之前看过一次。里面的情节,故事人物架构严谨。演员的表现,拍摄的美感,艺术的张力都很好。它体现一种历史,一种文明进程中的阵痛,在历史前进方向里一种向传统陋习宣战的姿态。

            这就是好电影,是我喜欢的风格。电影应该要好好的展现一个故事,揭露一个真相。没有这两点作为支撑,电影要想拍出理想的效果是天方夜谭。

            我曾经读过一些电影理论家的文章,部分理论家认为电影艺术是小众艺术。这是不对的,因为理论家们忽略了艺术这一重要的概念。艺术有很多范畴,比方电影有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有不同的体现形式。所以,电影应该面对普罗大众,电影参差多样,不见得每部电影都拥有电影艺术,是艺术的电影。

            我认为电影是一种社会的传播工具,电影应该着重的去表现一个时代的特征:或者批判,或者赞美(不是歌功颂德)。所以,当电影批判的时候,那就会揭露一个真相;当电影赞美的时候,那就会讲好一个故事。

            这些年来我们没有输出好电影,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没有好剧本。没有好剧本就好比一匹马少条腿,马还是马,但是一匹蹩脚的马。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少有优秀的电影观众,他们认为是自己喜欢的影视明星主演的电影都是好电影,分不清优秀电影与低劣电影之间的区别,即打感情牌。所以,优秀的电影观众需要培养出来。

    杨唐唐:电影

            在当下的中国,无论电影导演,还是电影投资方,他们首先迫切的是去追求商业利益,投资的回报。他们在意的是票房,很少考虑电影在观众和社会之间孰轻孰重,这就是导向问题,电影的理念问题。一部电影要让观众觉得你拍的电影让他们在回味中得到启示。比如你拍一部抗日题材的电影,只去赚取观众的眼泪而不表现一段真实的历史,这就是一部失败的电影。我们这方面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劣质的电影“尸横遍野”。

            如果我们的电影从业者们只去追求票房和投资回报,电影的失落和作为媒介与社会之间传播的桥梁就会坍塌。从这个问题来看,我们一两代人的努力就会白费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那是电影繁盛的一个时代,全世界都向香港投来艳羡的目光。新世纪以来,香港电影业一蹶不振,他们过多去追求包装和商业利益,连他们一向引以为傲的喜剧电影都再没有什么创意。传统的消失,商业的追求,这看上去并不冲突,但恰恰是毁灭香港电影市场的罪魁祸首。

          我们应当从中得到一点经验启示。

    杨唐唐:电影

      最近几年很多人都在跨界做电影,王朔和李碧华以及吴念真的剧本创作也开了一个头,有竞争总是好事情。李碧华是很残酷的,非常欣赏张国荣在她的《霸王别姬》里的演绎。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和小说有差距,这表明合作对象很重要,这就如同喝酒,喝酒对象比喝酒重要。

          张艺谋这些年一直追求的是电影的宏大场景,缺少电影本身的内涵。在商业的路上他前进了一步,但在电影探索上他倒退了两步。从《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无一例外:失败。也许张艺谋很难再拍出惊世之作了。之前的《红高粱》和《活着》都有莫言和余华的小说作为原型,作为基础。

            冯小刚更不用说了,他的很多作品毫无电影艺术可言。他的哗众取宠很让人恶心。无论是《私人订制》,还是早年的一些作品,他都着重在调侃一些社会现状,但效果不好,辜负了王朔的剧本。这上面也许王朔也要负一部分责任,因为王朔从来没有确立自己作品的核心。

      韩寒的《后会无期》还不够成熟,故事本身缺少戏剧意味,《乘风破浪》也是如此。不过,他还是很有一点批判现实的特色。郭敬明的电影是在宣传一种精致主义,一种拜金主义,无疑的令人失望。也许他们唯一的优势就是年轻。

      希望像前辈作家张昆华这类小说与电影能多产生,不要总是商业模式的东西出现,这个世界不只有商业。很多年以前一部《暖秋》让我心潮澎湃。根据作家胡红一新闻采写而来的电影《真情三人行》也很使我感到人世间的悲凉。好电影一定来自好剧本,希望中国作家与电影导演能够通力合作,拍出更多更好的电影。

            我充满期待。

    杨唐唐:电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唐唐:电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obb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