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地徒骇河

作者: 盗耳者 | 来源:发表于2021-05-14 10:21 被阅读0次

    #百年奋斗路,书写新风采#

    原创作者:盗耳者

    静静的徒骇河流淌着,蜿蜒不断,清澈碧绿。

    河滩上绿草肥美,散发着甘甜而清幽的气息。不远处,羊倌儿斜躺在草地上悠闲地看着羊群,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党员老齐已经去世两年多了。

    依稀记得,那年去他工作地方采访时,他双手撑腰,站在河岸上,憧憬着打造一片湿地观景长廊的样子。

    那是守望济阳县曲堤镇王元气村的一条河,历经沧桑,世世代代在此繁衍、耕作,“王”姓人家一脉相承。

    与此处的静谧相比,就在他身后的河坝之上,已是繁忙一片——时至芒种,金黄的麦田里收割机轰鸣,炎炎烈日下,村民们正忙着颗粒归仓。

    这是庄稼人收获的季节,也是开启新一轮播种的季节。

    作为市派“第一书记”,党员老齐也在耕种、收获。

     他的种子就是“精准扶贫”,果实就是“新农村”。

    从2016年3月踏上村子的第一天,党员老齐就在这里住了下来,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

    1、来了


    1974年出生的党员老齐,显得有些老成。

    他脑门儿锃亮,头发倒逼边缘,名副其实的“地方支持中央”,一双大眼睛深邃而又有神。

    他确实到了一个穷地方——村里最年轻的劳动力也都已经45岁,多半的青年人们都外出打工谋生了。

    党员老齐坐在村委会办公室的椅子上,举着一颗烟,深深地吸了一口,若有所思。

    即便是午休时间,村民来找他帮忙的也络绎不绝。

    在他之前,村里连个像样的村委会办公室都没有。

    如今,在1000多平米的村委大院里,党员老齐筹建了一个200多平米的村委办公室,办公桌、电脑、电话、书籍……一应俱全。

    他管这个叫先配好套,再配齐领导班子。

    对他而言,跟村民们打交道,一点儿都不陌生。

    “扶贫工作,在于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我开会跟村民们传达一件事情都会讲很多次,重要的更不能嫌麻烦,哪怕是说十多遍,让他们都参与进来。”有耐心、将心比心,这是党员老齐在农村工作的准则。

    “上面派来的人”,党员老齐人还未到村,村民们就早早地对他下带了个帽儿。

    “穷不怕,就怕百姓寒了心。”初来乍到,面对质疑声,党员老齐用良心焐热了村民们的顾虑。

    跟随党员老齐到来的还有企业资助的95万元。

    这笔钱如何花?

    村里500多人,29个贫困户58人,700多亩地。

    党员老齐算了一笔账,他打算因地制宜,让土地生出金钢镚儿。

    听说新来的“第一书记”要在穷山沟里建光伏发电站,30多人的讨论会上骂声一片,觉得这就是异想天开。

    “5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每年村集体纯收入5-6万元,而且还可以享受新能源电价补贴,村民用不了的电,还可以卖给供电局,这样村集体收入又多了一项。”齐成辉心里早有了盘算,顶着压力,一边挨家挨户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一边又马不停蹄地跟项目组接洽。

    因为看到了潜在的经济效益,附近几个村子都在争先恐后地要在自己的地盘里建光伏。

    项目组到哪个村子里调研,党员老齐就跟到哪里,几乎寸步不离。

    这样一路追随就是一整天,他连饭都没能吃上一口,累了就席地而坐,生怕与项目组擦肩而过。

       “其他村子人说,穷地方还要搞光伏?面对冷嘲热讽,齐书记默默不语。他哪是不累?他哪是不以为然?是怕给村民弄丢了机会。”村党委书记依稀记得党员老齐当时眼神中的坚定。

    终于,项目组负责人被齐成辉这种“粘人”的举动感动了,并答应给他五分钟的时间说服大家。

    “有你这样的好书记,光伏项目放到你们村子里,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五分钟时间里,党员老齐做了怎样的精彩博弈,无从得知。

    回想当时的情形,他只用了“干实事儿”来形容自己的诚意。

    齐成辉一诺千金。

    光伏发电站落户村子。

    如今,蓝色的太阳板整齐划一,作为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对贫困户直接帮扶的资金来源,这里成为土墙砖瓦下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贵人来,村子要发展。

    党员老齐开始被村民们接纳、信任。

    “打从那以后,我就服了他。一个外来人,开着自己的车,花着自己的钱,整天带着俺们到各处跑项目,你说人家图个啥?”光伏项目落地后,有些村民把多年爱喝点儿小酒的习惯给戒掉了,“齐书记没有辜负俺们老百姓,俺们也不能辜负他。喝酒容易误事儿,有那时间,还不如跟着齐书记多跑跑项目。这才是正经事儿。”

    光伏项目用地要求严格,拆掉谁家的房子都很为难。这个时候,党支部副书记老王头毫不犹豫地把自己14间宅基地腾了出来,分文不收。

    党员老齐被这一举动深深撼动着。

    农民想发展、想致富的渴望让他深知肩上的重任 。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第一书记”,俯身奔波苦,得民心。

    2、变了


    党员老齐搞厕改。

    村民们不理解。

    别的村子都种树栽花,搞点儿形象工程,“第一书记”竟然对着土茅坑使起了劲儿。

    “有1800元的改造方案,就不用1200元的。标准不能降低。”党员老齐斩钉截铁。

    在他眼里看来,这是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和文明风貌的一次契机。

    “厕改后,大家伙都觉得好,尤其夏天不用憋着气上厕所了。”村民说,这钱花的值。

    修路、装自来水、修水渠、打深井、坑塘改造、老年活动中心、乡村游……一项项改造,提上日程,村民们笑靥如花,村子悄然变了。

    68岁的王大爷,已经年近古稀,却身子硬朗:“我十几年都没有跳过鼓子秧歌了,饭都吃不上了,哪还有心思捣鼓这个?可是,齐书记来了,我们的队伍又搞起来了,大家伙儿可高兴呢。”

    齐成辉告诉村民们,只要有20人,就可以把鼓子秧歌队重组起来。如今,这支队伍已有70多人。

    “不要小瞧这个队伍。”齐成辉说,大到改革推进和政策落实,小到邻里之间矛盾和纠纷,就在这热热闹闹的一唱一跳中给解决了。

    自此,村子里便有了和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

    基础打牢了,党员老齐开始找“贫根”,对症下药。

     他组织村民们建立了第一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合作社的成立也引来了诸多外地公司来洽谈业务。

    在村委会大院里,“村猫生活”公司也正式入驻村委会,帮助村民打开市场销路。

    “我们的菜在市区菜市都有了自己的专柜。”村长高兴地说,他的女儿大学毕业后,也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乡支持父亲的工作。“大家都是奔着齐书记来的。”

    如今,许多大学生都选择返乡加入到合作社跟着党员老齐创业,看中的就是他的人品和实干。

    “我没给他们发过一分工资,大家那么支持我,我不能对不起村民。”党员老齐说。

    3、 有了


    “俺们的黄瓜,很多人都吃过。”如今,村民各个都是种黄瓜的高手。

    既然黄瓜种的那么好,为什么请不来投资?又走不出村子?

    党员老齐跟村民拜师学种黄瓜,并把农业专家请来“号脉”。

       “我很自信地跟人家说,我们的黄瓜没得比。”头一次请专家,他就被泼了一盆冷水。

    专家实地考察后,就给他打了个比方:村里种的黄瓜就像是一个少年儿童长期吃肯德基,看着外表好,但是因为肥料和农药使用不当,导致黄瓜营养比例失调。

    于是,精准培育、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被推上日程。

    “楼上,我们给专家们准备了房间可以休息。农业指导并非一朝一夕,得想办法让专家留下来。”齐成辉专门设立一个地方,为专家们提供免费的吃、住、科研条件。

    省科技厅的农科驿站也应运而生。专家办公室、药残检测室、云农场测土实验室在这里一应俱全。

    如此一来,专家们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村民们也得到了真正的实惠。现在,农业讲座几乎天天有,一遇到实际的种植问题,专家们也是随叫随到。

    村民们得到了实惠——随着测土实验室、精准液体培肥的大力推广,蔬菜种植成本也降低了30%。

    不久后,村里来了个加拿大农业专家,对村里种植的黄瓜产生了兴趣。

    党员老齐更是与这位专家成为了好朋友。

    党员老齐在大棚里顺手摘下一根黄瓜,放到嘴里,自豪地说:“随便吃,咱这个农药都是无公害的。我们都经过农科院检测了。”

    党员老齐说,最初加拿大专家为证明自己研发出来的农药无公害,当着他的面就喝了一杯。可以吃的农药,这让他有了推广生态化蔬菜种植的想法。

    不仅如此,为了让村民们一年四季都得种,有收入,党员老齐又引进了平菇、水果玉米等间作新品种:“大棚可以提高20%的收入。”

    村民年人均收入提上去了,增收2000多元。

    “要知道,我以前一年的工资才1000元,想都不敢想,齐书记能让咱这个小山村里引来金凤凰。”村党委书记说。            

    一路上,田间地头,村民与齐成辉熟稔地很,像是多年的邻里握手说笑。

    谁家的大蒜今年卖的价格怎么样了;谁家的粮食收到一半儿了;谁家的黄瓜该除虫害了;谁家的孩子今年该上学了……

    党员老齐都一清二楚。

    金黄的麦田里,农妇们坐在地头上,收拾着一把把刚收的新蒜。

    “这蒜真辣心。”党员老齐顺手在田埂上掐下一头蒜瓣儿放到嘴里,酣畅地享受着今年的丰收美景。

    一年的时间里,他与这片土地早已难以割舍。

    树再高,枝叶再繁茂,始终不变唯有根。

     “第一书记”齐成辉,来了,王元气村变了,村民们收入有了。

    后记

    百姓心里有杆秤。

    这把秤,量出了党员老齐的担当,量出了扶贫工作的不易,量出了实干出成果的分量。

    村民们没有请他吃过一顿饭,喝过一次酒。

    在很多人眼里,他没有官气,不讲排场。站在大棚里,跟他们一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当初老齐结束扶贫工作,要离开村子,很多村民不信,更是不舍,于是拨打了当地的市民服务热线,强烈要求他能够留下。

    老齐说,他没有多大的权力,也没有多少钱,他有的只是村民们给予他的浓浓情谊。

     初来村子,党员老齐就知道,他按照上级的工作安排,只能在这里扶贫一年。于是,马不停蹄成为他的常态。

    有人不理解,那么着急干什么。

    党员老齐淡然一笑说,一年对于他而言,可能很普通,但对于贫困村而言,就是摆脱“贫”字的关键时期。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有效、打牢基础、倡导科技,王元气村就这样一步步地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党员老齐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儿,他选择了一条看似艰苦而又不被理解的道路。

    他乐此不疲,让和谐、美丽成为这个村庄最好的代名词。

    村民说,党员老齐,虽然走了那么多年,但他已是村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血液已经深深汇入到这条世代流淌的徒骇河里。

    活得纯粹,这就是党员老齐,他念着村里的一切,没有杂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静静地徒骇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af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