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音乐

作者: 如果我名王玉珏 | 来源:发表于2018-03-18 22:38 被阅读87次

    如果要我用简短的百余字来定义什么是音乐,我恐怕会支吾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硬要说的话,我便称其为“抽象的艺术”。用抽象这词,可搪塞许多难题,抽象意味着,它不可触碰,也难定义,它得靠感受。这样一来,对方应该就不会再追问了。

    如果非得得到一个理性的,像考试时标准答案一样的回答才安心的话,那么字典里有,网上也有。如“物体规则震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多么标准而冰冷的答案。但是,音乐,多么美丽而浪漫的艺术。我尊重它,爱它,珍重它,以至于不将此二字用一种柔软而深情的韵味念出,都觉得是种亵渎。所以,我认为,音乐须要用一种极其感性的、浪漫的、绮丽又旖旎的方式定义才可。

    在这里,我想冒昧插入二则方才突如其来跳入我脑海中的往事。算是趣事,又带点荒谬与辛酸。先得说说我们学校。我们学校,学术氛围极其浓厚,尤其是在工科方面。很多人疑惑,石油大学,怎么会有文学院,甚至还有音乐系,真真匪夷所思。我们自己也觉得怪异,仿佛是长在泱泱稻田中的一枝薰衣草,茉莉花,虽然美丽动人,却格格不入,也常常因为自己不够食用价值而多少有些自顾自怜,自怨自艾。就是花瓶一般的文学院,各专业间好像也存有高低贵贱一般。我在大二选了法学双学位,法学老师向来不喜欢音乐系学生。这也难怪,换做我是老师,我也不喜欢。虽然我了解,我的这些热情好动,直爽泼辣的同僚们怀有满心的赤诚,他们偶尔的吵嚷叫嚣也只是性子使然。我了解,虽然现在仍不能完美融入(这也许就是我更爱理论而非表演的原因罢。)。但老师们专注学术,一板一眼,他们没见过这样的,一定数次被我们选过法学双学位的师哥师姐的“奇异”行为惊掉过下巴气红过脸,于是我们这届两个选法双的音乐生,理所当然要承受这些过往的恩怨。

    第一节课,法理学,老师把我叫起来。“你是学音乐的?”“是。”“说说,什么是音乐。”我记得师哥只告诉我们老师会叫我们表演节目,没说会问这问题。老师冷笑一声:“你们学音乐的,不知道什么是音乐?”我那时是疯了,说:“以前我们师哥师姐给您表演的,就是音乐,音乐得靠感受,我觉得您亲身感受过,印象一定很深。”哄堂大笑后,我觉得自己第一门课要挂了。从此,我上这老师的课,每次都去的最早,坐的最前,从没缺课,不玩手机不看课外书不打瞌睡。最后一节课结束,老师把我俩叫住,他说,你们,优秀的。当然,这是题外话。

    我以为这个问题不会再有人问了。非也。大三第一节知识产权法课,法学系主任,他也要知道,什么是音乐。我这回不敢造次,乖乖作答:“音乐就是有节奏有旋律的声音,听了会让人心里动容。”他仍不罢休:“那鸟叫,树叶响,外面海浪天天扑打,我听了也动容,那也是音乐?”我那时没读《乐记》,不能完美答上这问题,只傻乎乎点头:“我认为是的。”其实法学老师不说色厉内荏吧,都是刀子嘴豆腐心,温柔着。我这二门课分不高,但也没挂,我很感谢。

    回归正题,我时至今日想起来,仍觉得自己说的,像是有点道理的。通俗了点,却有些浪漫。古今中外,我仍认为对于什么是音,什么又是乐,又何为音乐的解释,最美最浪漫甚至很动人的,要推《乐记》为首。

    《乐记》中第一段便解释了什么是音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多么美的解释:“大凡音的产生,都是出于人类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人类思想感情的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声非一种,其中有同有异。同声相应,异声相杂,于是产生错综变化。把这种错综变化的声按照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就叫做歌曲。将这些歌曲按照顺序加以演奏,再加上武舞和文舞,这就叫做乐。”这段对于什么是音乐的解释闪耀着动人的感性光芒,不再冰冷,而是沾染了人文的光泽与气息,变得温暖。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所谓“乐”,是由音所构成的,而其本源乃在于人心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世间万物引起了人心动容,这是音乐的本源。这样主观而感性的解释,是我最为推崇的审美方式。

    所以,法学老师提出的鸟鸣、叶响、浪打,究竟是否是音乐?这问题,得看听到这声音的人那时心境。若适逢今日阳光灿烂,照的人身子暖和,心里也盎然,偶见一只喜鹊,叫的动听又随性,声色喑哑,仿佛戏曲里的老旦在吟摇板,让人舒服又慵懒,这即是音乐;又一日,黑云压城,风时缓时疾,吹得树叶响动,叶响渐强渐弱,渐快渐慢,风声叶声心声,交织成一曲如歌的行板,这即是音乐;那一天,天高云阔,心中怀有无限豪情,走到中南海(中国石油大学南门的海),海浪汹汹,波涛涌涌,仿佛在诵“一时多少豪杰”,在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奏贝多芬的《英雄》又像是在演《单刀会》的关大王。这自然也是音乐。

    一定有人认为此番辨解太过感性,但我观之音乐,就想要它彻头彻尾的美丽,连定义与解释也要能感受,可倾听。

    另想说说《乐记》。这本《礼记》中的一章,实在是我们取之不尽的一块宝藏,其中对音乐的理解,放在几千年后的今日,仍不过时。《乐记》解释了什么是音乐,这是最直接的,体现在纸面上的。它的背后还隐喻了,音乐是什么。

    第一层,我从中感受到,音乐是一种文化。《乐记》里除了对音乐的描述,更多是对礼乐制的解释。乐后面常是礼,它们的后面,坐着尊卑,等级,臣民,君主。礼乐制是周王室独有的一种制度,也体现了我国独有的文化与思想。田青老师的《中国音乐线性思维》里指出,为何我国的音乐从古至今都更倾向与单线条的,讲求韵味而寡于和声,这正是由于我国历朝历代奉行君主制,由上自下,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环境使得中国的文化即是如此,反映在音乐上,即是单线条的音乐盛行。

    第二层,音乐是一种手段。在《乐记》中最直接的体现是,音乐是用以服务政治的工具。礼乐制在周朝用以维系周王室的统治,那时不是所有音乐都能被称为乐。有一段,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糅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大概意思是魏文侯问子夏,为什么自己听古音雅乐就会昏昏欲睡,而听郑、卫的靡靡之音,却兴致昂扬不知疲倦呢,子夏说古乐正统规范,借古喻今,而新乐不合规矩,徘优侏儒轮番逗趣,邪恶放荡。古乐是乐,而新乐只是“音”,与乐近似而不同。正是因为古乐可以维护统治,所以被推崇,以至于所有异声都被视为“靡靡之音”。将音乐当做巩固政治的手段,这并非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偶然现象。这仿佛让人有些心灰意冷,无可奈何,但以我之拙见,既然音乐是一种手段,就一定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政治自然会利用音乐,但音乐不会仅仅被政治利用。一个时代大环境下,政治不过是其中一部分。有古乐,就有新乐;有大雅之声,也必有靡靡之音;有阳春白雪,定有下里巴人;《诗经》有《雅》和《颂》,必然也不会少了《风》。音乐还是抒发心声的手段。华夏五千年,没有一个时代只有雅乐而无民歌,所以,音乐属于所有人,可以是每个人抒发感情的手段: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它可感化人,教育人,统治人,也能表达自己,展示自己,释放自己。在这方面,怀有广大的包容性,才能看的更多,走的更远。

    音乐太过美妙神奇。同昨日回答我是谁一样,我怎能奢望自己现在就将这问题答得好,但我将这问题的过程看的无比重要。我这样的尊重它,爱它,同各位爱它的同人一样,这问题,什么是音乐,我们的答案,决定着它前进的方向。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可以说:“我最爱的歌手林宥嘉的歌才算音乐,快去听吧。”我既然决心把我的青春同热忱都奉献与它,便不能这样轻率作答,这也是我为什么提到音乐是一种文化,音乐又是一种手段的原因。我们要用广阔的胸怀来待它,以严肃的态度和不容推脱的责任感面对它。普通人可以轻贱它,戏弄它,玩笑它,将它黑白颠倒,我们不能;普通人不理解它,或只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它,我们不能;普通人不顾它所代表的文化的消逝,安享时代的巨大影响,一点点见着这些文化的消逝,音乐的消逝,我们不能。正是因为我们不仅能和普通人一样,机械的定义什么是音乐,更要挖掘它背后的故事,深层的隐喻,它,和它代表的,保护的,传承的东西。用最宽最广的眼界,最深最厚的胸怀,去看待,什么是音乐,才能渐渐让大家更了解什么是音乐,不再只问音乐的定义。我现在并不够资历去回答什么是音乐,只略微表情,简明言志,若其中有一两句能够微微入题,便是我此番思考作答的意义。

    (另:明日理应按时同你们见面,但课要从八点一直到下午六点,我会尽力完成,如果见不到,也别忘了我,我不喜欢一个人。要等我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什么是音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iy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