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劳动节假期读完了译注版《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魔幻主义小说曾8易其稿,可见作品的确是布尔加科夫呕心沥血之作,然而对作品的阅读体验也的确如此。
图片源自网络它把历史传说、魔幻主义和当时莫斯科的社会背景巧妙糅合起来,让人与妖、神与鬼、善与恶、美与丑之间斗争再次华丽升级,赤裸裸的人性立竿见影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想象力狂欢盛宴。
初读这本书感觉,人物、场景、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实难理解其中的玄妙,加上里面人物较多,俄罗斯人名称谓相对繁冗,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又对重点部分进行了精读才渐渐捋出一些蛛丝马迹。
整部作品由两条线索牵引完成,一条明线是,魔鬼化身沃尔德携属下来到莫斯科,在“牧首湖”、“50号公寓”、“瓦略特戏剧院”等地点上演了一系列荒诞离奇的故事。
另外一条暗线是耶稣被行刑的整个过程,两条线索交相呼应,互相映衬,通过沃尔德从传说穿越到现实的奇妙设计,将两条主线串联到一起。
下面对几个主要人物进行一下分析:
首先,出场的是柏辽兹和伊万。
在牧首湖他们与沃尔德相遇,二人从与沃尔德争论上帝是否真正存在过,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柏辽兹的坚持和侃侃而谈之下,伊万也站在了无神论这一边。
到后边柏辽兹应了沃尔德的预言被有轨电车轧死而身首异处,这个人物草草收场。读完第一章“不要与陌生人说话”,感觉很不公平,这个社文大师会的主编,无非就是坚持了自己的无神论,却因为魔鬼的预言而成了牺牲品。
等再往后面读的时候,悟出作者想传达出来的思想,是想向人们揭示:善恶并不在于相信上帝和魔鬼是否真的存在,而是心中没有善恶的最基本概念,人便可依照自己的意志为所欲为。
因此,作者的用意在于,魔鬼和上帝是善与恶的化身。如果人们意识领域没有善恶的概念,那么,对于社会而言这必是较为危险的意识形态。柏辽兹心中没有善恶的概念,一味夸夸其谈,突出自己的光环,他的死从通篇来看也属咎由自取。
接着,来谈谈伊万这个流浪诗人,他有一部分原因出自对社文大师主编职位的尊敬而站在柏辽兹信奉无神论,其实在后续的人物进一步刻画过程中他的思想也是左右摇摆不定的状态。
尤其是发生了一系列的怪异事件以后,他的思念观念得到了彻底的洗礼,包括在大结局中,说他曾经在精神病院接受了治疗,后来康复出院,然后改头换面成为了一个历史与哲学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旨在说明他的思想发生了质变。
然而,每到月圆之夜,他又想起刻骨铭心的往事,说明这个人生经历给他的印象很深刻或者是对他的教育意义很大。对这个人物的刻画有2点值得引起我们注意:
1、 在柏辽兹被预言离奇死亡之后,他不顾一切的去追凶,包括光顾偏僻住所,穿越河流,等等,可谓困难重重,但是心存正义,因此,我很喜欢伊万这个人物,很有正义感,很可爱。
2、 在追凶未果以潦倒形象出现在格里鲍耶朵夫之家,然后让同事们给强行捆绑送到精神病院,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他的出格行为,让大家觉得他一样,另外一方面,我们想想普通的同事关系,为何能这么武断的把别人送到疯人院。
可以做以下两个猜测:
A柳欣是主张送他去疯人院的人,可能跟他有私仇,因为在疯人院的对话中,伊万把柳欣称谓“危害分子”,对方脸上只有窘迫而无力反驳,说明平时他们就有过过节。
B大家未得知柏辽兹死讯的时候,在格里鲍耶朵夫等着开会的时候,百无聊赖,谈起分房子的事情,能看出来大多数成员对住房的迫切需求。那么,从这点来考虑,撩撩草草的把一个没有什么亲情关系的人送进疯人院,就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也难怪大家对伊万被送往疯人院漠然置之了。
下边看看魔鬼的化身沃尔德吧,读完这部小说,感觉沃尔德就是一个从耶稣受害现场穿越到现实的神奇人物。他无所不能,神通广大,具有极强的神秘色彩,是这部魔幻主义巨著的神来之笔。
按传统看,他应是恶的象征,他和他的属下做出了很多荒唐事,让很多人进了疯人院,也夺去了很多人的性命。我却没有把他理解为魔鬼的化身,反而觉得他虽面目狰狞,神态懒散,破衣烂衫,但是他能够明察秋毫,洞察人们的心中的善恶。
他所惩罚的也都是一些表面人模人样,实际内心多多少少都有阴暗面的人,人性的恶,跟他面目的丑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选择了剧院这一人员聚集的场所,也是想最大程度的考验社会大多数人的人性。
在表演黑暗魔法揭秘的节目上,上演了“钞票雨”和“时装以旧换新”的“戏法”,但人性的贪婪和爱慕虚荣,使她们宁愿信其真,不愿信其假。非分之想、贪欲之心迷住了人们的良知,才招来了侮辱。
沃尔德没有干涉生活的自然发展,而是听任人们在各自面前的许多道路中自由选择。当然,贪婪小人所选择的路,后果可想而知,例如:小卖部经理、房管所主任……等。
总之,不是恶的化身,而是检测人性的一面明镜,他的形象非但不使人产生厌恶、憎恶之心,反而,让人希望有一个沃尔德这样的人真实的出现在大家的生活中,这样人们的才能明辨是非曲直,获得难能可贵的真善美。
同样,也可以这样理解他的属下,虽然个个面目狰狞,但是他们时刻在检验人性,并且引导人们向善。其中,一个猫模仿人做公交车买票,但是仍然被赶下车,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因为一只猫都是会遵守规则上车买票,但是人往往愿意当“兔子”逃票,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丑陋嘴脸。
小说,在叙述三分之一处,大师才闪亮登场。而且,出场具有讽刺和滑稽的意味,原来他跟伊万一样也不是一个疯子,但是无家可归,经历了社会的重重迫害,疯人院却成了他们的避难所。
文中叙述大师是个不知姓名的人,只说他是历史系毕业生,因中彩得了10万卢布,便自认为生活有了保障,遂放弃博物馆的工作,去专门从事写作。他的秘密情人玛格丽特崇拜他的才华,称他为“大师”,他也就以大师自称。
由于他以彼拉多处死耶稣的故事为题材写的小说,一经发表,来自社会各界的排挤及舆论压力,经历了蹲监狱、生活没有保障,最终竟然逃进疯人院。
他发现疯人院里“并不那么糟”,因为那里一切听安排,无须自己思考,因为这个社会不允许他有出格的思考,只能按部就班的生活,讽刺了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这跟作者本人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窘境极为相似,也是对作者本人的一个隐喻。
还有一点难能可贵的是,在疯人院的处境之下,他对心爱的玛格丽特仍情有独钟,念念不忘,为以后玛格丽特为爱出走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在与伊万交流之后,他们彼此确定都不是疯子,却要被迫待在疯人院里,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他做的另一件事是培养了一个“学生”——伊万。但是这个在大师启发下“明白了许多道理”的伊万并没有走大师的路。大师最终没有赢得光明,只从沃兰德那里得到永恒的归宿,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
另外一名女主角就是玛格丽特了,玛格丽特由于是法国皇后的后代,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在沃尔德的黑暗世界里都受到了礼遇,说明了当时社会对阶级的划分较为鲜明,平民就是平民,一无所有,皇室就是皇室至高无上。
另外,在玛格丽特身上无疑体现了俄罗斯女性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的优秀品质。为了爱情,勇敢的与魔鬼进行交易,变成妖,也在所不惜,可能也就她这份难能可贵的执着撼动了沃尔德,来帮助她与大师团圆。
玛格丽特忠贞而炽烈的爱、善良的心、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勇敢献身精神,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她变身后的很多场景描绘极为精彩,值得慢慢品读。
再看传奇故事中的彼拉多,彼拉多作为罗马总督大人,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久经沙场,所向披靡。从对他人物的形象刻画不难看出,他很相信表面的战斗力,因为他就是个武将出身,但是他心中的良知并没有完全丧失。
在审问耶稣的过程中,他已经被耶稣善的理念完全感染,但是基于他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他不敢正视耶稣真善的理念,而是采取回避的措施进行表面敷衍,实际上心里已经被深深撼动。尽管在行刑现场与法老们进行再三的周旋、暗示,未能解救耶稣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仕途还是选择了妥协,终不能战胜自己人性的恶,怯懦这点。
通过这部的小说的阅读,不能看出它暗讽了当时存在的很多的社会问题。
例如:
1、 住房问题。人们对于鬼宅“50号公寓”的趋之若鹜,在等待开会时对住房的激烈讨论,对伊万来到一个简陋的筒子楼的描写,都在按时当时社会背景下,住房紧张已经到达一定程度。
2、 人性问题。人们在沃尔德团队的考验下,丑态百出,贪婪成性,爱慕虚荣,贪恋权贵,将人性的恶展现的一览无余。尤其是在黑暗界盛大的舞会上,形形色色恶鬼一一现形,而且描写手法极为的风趣幽默。
3、 社会问题。在沃尔德团队的考验之下,几乎所有人不是死掉就是被关进了疯人院,连正常人都心甘情愿在疯人院里待着,这里讽刺意味极为强烈,值得我们做深入的思考,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总之,这部小说,翻译得非常精彩,有人说,翻译就是再创作,这话一点不假。如果翻译的不传神,实在不能够得出以上结论,更无法理解小说的人物性格和精髓。接下来,从几处细节入手,来做探讨译者的用心之处:
1、 对文章的加注,很详细,尤其是对俄罗斯人名、地名、故事情节的加注,让读者更加清晰明了的了解小说的整个脉络。丰富而详细的加注是这个译本的亮点,也是读者能更深刻体会原著的桥梁和纽带。见下图。
图片源自书中原文拍照 图片源自书中原文拍照 图片源自书中原文拍照2、 不改变原文意思的情况下,用国人所能领会的语言进行描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似在喃喃自语:子、丑……水星居丑宫……月盾……巳宫——凶……”不用看原著都知道,叙述的是天干地支,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手法,既传神又精妙。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细品定能体会其中绝妙之处。
3、 场景的描写符合中国读者的口味。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玛格丽特变身之后,开始翱翔的第二十一章,“我隐身了,我自由了!我隐身了,我自由了!飞过自己熟悉的小巷……”,又如:“这个袒裼裸裎的隐身女飞人克制着自己,劝说着自己,但两只手却仍急不可待地发抖。……最后,实在是累了,便退到一边,跌坐在扶手椅上歇口气。卫生间里的流水声此刻越来越恐怖,厨房里的水声也跟着响应”。这两段话把玛格丽特崇尚自由,爱憎分明、自由洒脱的性子描写的淋漓尽致,当然,全书都沿用了译者的具有传奇武侠色彩的笔风,将故事情节叙述的甚是传神,如临其境。
总之,这个译本是精妙的大师之作,读一遍有一遍的愉悦之感,非常喜欢,希望对俄语感兴趣和对魔幻主义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共读吧!
2018年05月06日
琳琳
网友评论
谢谢您给这么高的评价,令我受宠若惊!
一切随书了,谢谢您的支持!
谢谢点赞,我会继续努力的!过来一起码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