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初鉴 卌五

作者: 南川子 | 来源:发表于2020-11-11 16:01 被阅读0次

引:對曰:“願立必為聖人之志。” 先生曰:“你真有聖人之志,良知上更無不盡。良知上留得些子別念掛帶,便非必為聖人之志矣。”

南川子曰:必为圣人之志,乃纯然无私也。舍私欲,彰天理。非克己明心者不能为也!圣人虽好,实也难哉!

引: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人若複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

南川子曰:何为得道?长乐无忧也!何也?因其心皆在明处,并无一丝私欲蒙蔽,故能常磊落,故能无隐忧,故能常自在。

引:良知明白,隨你去靜處體悟也好,隨你去事上磨練也好,良知本體原是無動無靜的。此便是學問頭腦。

南川子曰:良知即明,动静无忧,总是在其中矣。

引:曰:“道即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還他是,非的還他非,是非只依著他,更無有不是處,這良知還是你的明師。”

南川子曰:良知所以别是非也。无良知焉能辨明是非?就其是则从之,非则改之,此即致良知也。虽然,如此也难哉!人皆有争利好名之心,为得名利,无所不用其极者有之,不择手段者有之,背信弃义者有之,恬不知耻者有之,溜须谄媚者有之……此皆谓之良知泯灭。而如此者实不在少,悲乎!可知圣贤之道虽然光明远大,然未必能遍照人心。何也?人心有私,非徒以言语能除之者也。不是圣人话大,实是人欲不小。故而自古以来,圣人不过几人,而凡夫俗子数不胜数也。虽然,若诚心诚意于圣贤之道,久则亦必有所得。虽未必就成圣贤,然也蔚然可观,去凡夫远矣!

庚子年九月十六

2020.11.01于北京作

相关文章

  • 《传习录》初鉴 卌五

    引:對曰:“願立必為聖人之志。” 先生曰:“你真有聖人之志,良知上更無不盡。良知上留得些子別念掛帶,便非必為聖人之...

  • 《传习录》初鉴 卌六

    引:曰:“向晦宴息,此亦造化常理。夜來天地混沌,形色俱泯,人亦耳目無所睹聞,眾竅俱翕,此即良知收斂凝一時。天地既開...

  • 《传习录》初鉴 卌七

    引:先生曰:“孟子不動心與告子不動心,所異只在毫釐間。告子只在不動心上著功,孟子便直從此心原不動處分曉。心之本體原...

  • 《传习录》初鉴 卌八

    引:先生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豈惟草、木...

  • 《传习录》初鉴 卌二

    引:曰:“你今後只不要去論人之是非,凡當責辯人時,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南川子曰:不责人非,但思己过,此...

  • 《传习录》初鉴 卌九

    引:先生曰:“學問功伕,於一切聲利、嗜好俱能脫落殆盡,尚有一種生死念頭毫發掛帶,便於全體有未融釋處。人於生死念頭,...

  • 《传习录》初鉴 卌三

    引:問:“‘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愚的人與之語上尚且不進,況不與之語,可乎?” 先生曰:“不是聖人終不與語,聖人...

  • 《传习录》初鉴 卌四

    引:問:“叔孫武叔毀仲尼,大聖人如何猶不免於毀謗?” 先生曰:“毀謗自外來的,雖聖人如何免得?人只貴於自修,若自己...

  • 《传习录》初鉴 卌一

    引: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伕了,今卻不濟,便要矯強做出一個沒破綻的模樣,這便是‘助長’,連前些子功伕都壞了。此非小過。...

  • 《史记》初鉴 卌五

    引:謁者使東方來,以反者聞二世。二世怒,下吏。後使者至,上問,對曰:“群盜,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上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初鉴 卌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oe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