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861228/2fa086ed11661132.jpg)
上一回我们讲了《狸猫换太子》里的“坏女人”刘太后,这一回讲一讲在《杨家将》里被骂得更惨的潘仁美和庞太师。
潘仁美,史书上他的真实名字叫潘美,是今河北人。这个人少时风流倜傥,是标准的帅哥一枚。他素怀建功立业之志。在周世宗时,他是陝州监军,而到了宋太祖时,潘美已经成为可以独挡一面的大将。
开宝三年,即公元970年,宋太祖任命潘美为行营诸军都部署,统一指挥攻击南汉的大军。
当时的南汉据有今天的两广一带,是五代十国里最奇葩的一个割据政权,皇帝刘鋹和他父亲一样荒唐,真搞不清他们是怎么想的,居然用宫女和阉割了的大臣来管理国家,朝廷那叫一个乌烟瘴气,百姓又承担着沉重的赋税,叫苦不迭。宋太祖早就想收拾它,所以在刚平了蜀地之后就把矛头对准了南汉。
潘美的大军迅速地攻占了富州、贺州,十月,又攻占了昭、桂、连、韶州。在距广州一百二十里的栅头又击败刘鋹的十五万主力。
当潘美兵临广州城之时,刘鋹把金银和美女拉了好几船准备逃跑,不想,他手下的太监也觉得这种运输方式太方便了,就在他上船之前把船开走了。于是,在岸上孤零零的刘鋹只好投降了潘美。南汉灭。
之后,潘美还协助曹彬灭了南唐。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命令北伐,目标是被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潘美是左路军主帅,他攻下了云、应等山西境内的四州。可是,由于右路军曹彬败回,朝廷只得改变战略,令潘美放弃四州,只将四州百姓迁往内地即可。
就在迁百姓过程中,宋军在陈家谷口与辽军相遇,两军交战。也就是在此战中,名将杨业战死。
由于这个事件与潘美有关,所以后世的《杨家将》里就把潘美说成一个白脸大奸臣,说他害死了杨业,而且他还利用女儿是西宫娘娘的条件妄图逃避责任,最终是让寇准审明案情后把他处死了,真是大快人心。
那么,到底潘美害没害杨业呢?
让我们回到现场,看看当时的情形。
得知宋军来攻,辽国①萧太后亲率十万大军南下,杨业认为对方势大,我方宜以守待攻,应该赶到石碣谷去,派弓箭手列在谷口,并以骑兵增援中路,这样那退出来的三州百姓可确保安全。
但监军王侁却反对这个建议,他说:“你领兵数万却害怕成这个样子,我军只管直奔雁门北川中,击鼓前进。”杨业说:“不能这样,这是必败的形势。”王侁讽刺他“你向来号称无敌,如今却畏首畏尾,难不成你还有别的打算吗?”
王侁这话恶毒之极,他的言外之意是——你杨业是北汉刚归了大宋不久的降将,你这时还不想打辽人,是不是因为当年北汉和辽的关系好的缘故呀?
杨业闻言怒道:“我怕死?我只是不想白白地让士兵牺牲。既然你们这么说,我就在各位的前面去作战。”
杨业出发前指着陈家谷口对潘美说:“我进攻后,你们在这儿摆下步兵马箭手,等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可以出兵增援我。”潘美答应了。
杨业攻击前进。两个时辰过去了,王侁派人登高瞭望,四野皆静,他以为辽兵已被杨业击败,出于抢功的目的,他也督兵离开谷口,潘美没能制止。中军西行二十里,方知杨业战败,潘美急令退兵。
杨业奋战一整天,退到陈家谷口,发现那里竟没有一个人,不由地拍胸大哭。辽兵追到,杨业带残兵继续战斗,终全军覆没,他自己被俘后绝食三天而亡。
这就是杨业之死的过程,可以说,在这一事件中,监军王侁负有主要责任,潘美也有责任。但这个责任只在于没有依约救援,而并不是他故意害杨业。宋太宗在查知真相后进行追责,王侁和另一个监军刘文裕被解除官职,潘美也被降三级。
潘美在陈家谷之战后第二年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谥号武惠。
如果说潘美在对待杨家将的事情上有问题被后世编戏痛骂还有点儿依据的话,庞太师被骂则是比窦娥都冤。
庞太师名叫庞籍,科举进士出身,历任参军、大理寺丞、知州、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枢密使,终至宰相。
庞籍爱惜百姓,体恤边卒,名声极佳。他还有一个学生称的上是宋史上最正直的人,这个人叫司马光。
庞籍去世后,朝廷追赠他司空、侍中,他一生并无太师之职称,所以呼之为太师是不对的。与潘美确有一个孙女儿是皇后不同,庞籍家没出过皇后,所以他不是国丈。
最主要的,在他任职的过程中,他始终与杨业和杨家将没有交集处,更谈不上害人了。
有人说,演义和戏剧均是玩乐,也没人把这些当真实历史看,何必较真儿?我不这样看,我认为对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还是应该有一份起码的尊重的,在我们痛骂奸人的过程中应该体谅一下那些在历史上实际并不是奸人的后代的内心感受。
大宋刚立国时,潘美有一次陪宋太祖赵匡胤在皇宫后园里走动,当时,周世宗柴荣的一个只有几岁的小儿子在园中玩耍。这个孩子怎么办?赵匡胤与潘美商议,均认为应留下,可怎么留呢?最后赵匡胤决定把他送给潘美,因出于对周世宗的敬意,这个孩子就当了潘美的侄子,而不是儿子。所以,现今世上有一支潘姓后人应是周世宗柴荣的后代。②
封建社会,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前朝帝王的后代,后朝上位者多不会留。而柴荣的儿子宋太祖留之,是一份仁。潘美欣然领回视如己出,也是一份仁。我们后世之人尽量多地了解一下古人,不也是能在内心中保留一份仁吗?
这份仁的情怀会令我们的人生从中受益。
注释:① 辽是契丹人建立的国家,在历史上它的国号在辽与契丹之间变化多次,我为了行文方便统称其为辽。而我在文中提到的南汉与北汉也只是后世的对它们称谓,当时人家自己只称自己是汉。我延用的是历史的区分叫法。
② 此说出自 王巩《随手杂录》。
![](https://img.haomeiwen.com/i8861228/84ebf271bf9cddb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