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听到“工作流”三个字,是在得到的某次例会直播上脱不花的介绍。
一件事情的完成,很多时候都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多人互相协作的结果。
表面上看,这件事情是由单人完成的,但实际上,身边同事的隐形帮助往往被忽略了。
举个例子,你上班需要用到电脑,电脑需要用到网络,哪天你的网络出了问题,身边懂一点网络知识的同事顺手就帮你解决了,未必要叫网络管理员专门过来解决。
而这位帮你解决网络问题的同事,虽然说对你的业绩方面的事情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贡献,但是他的这种让你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隐形贡献,也应该是你的业绩的一部分。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当我们临时有事,不能亲自主持工作的前提下,你的工作是否能顺利地转交给另一个同事去做?
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闭门造车,而应该保持开放的工作流,让身边的人随时可以对接进来,并协助你完成任务。
那就需要有一个足够开放的环境,协作者之间的信息得足够透明,能够让协作者与协作者之间都很清楚地了解对方工作的需求、进度、方式方法,让协作者知道自己的“触角”在哪里,别人的“触角”在哪里,并知道如何实现与之对接、何时与之对接以及要在哪里对接等等。
《原则》这本书深刻阐述了“公开透明”对于协作的重要性。
虽然我们的工作环境可能暂时并做不到《原则》这本书里所描述的那样公开透明,但是一些基本的对接环节还是可以借鉴的。
因此,如何设计公司的组织架构,如何配置公司的办公资源,以形成开放的工作流模式,使得同事之间能够达成高效的协作,是一个公司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