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则,社会怎么进步?
批判,可不只是"挑毛病"那么简单。批判是建立在深刻反省自己、深度体察人世基础之上的一种苦炼,把这个社会包括自己在内的内心深处和言行作为中最腐朽的东西,公开暴露、揭示和展示出来给所有人看。
美的事物,不用你指出来,众皆以为美者,会趋之。丑的事物,如果每个人都很"聪明",明哲远怨保身,不说出、不指出,它决不会自动消失。
中华文化历来缺乏批判,至少是批判性思维不占优势。如果把"挑毛病"一并否定,批判性思维就可能越来越少。比起"挑毛病"的人,当好好先生就容易多了。成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人美事美言,谁不愿意做,谁又不会做,谁又不能做!然而,好好世界只是一种幻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少说话多磕头、不说话多做揖才是主流,只要开口说人话,我觉得都是正能量。
备注:哈哈,今天天气真好!
批判精神还是要有的! 批判精神还是要有的! 批判精神还是要有的! 批判精神还是要有的! 批判精神还是要有的! 批判精神还是要有的! 批判精神还是要有的!
网友评论
🍻🍻🍻
我甚至觉得这道理并没有那么深奥难懂。仅从我们身边的人情世故,就能断定出儒学只能有一定的作用,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经济纠纷了。再说,人世间哪有万古不变的真理?所有的哲学思想都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一味墨守成规,必然走向衰落。这一点,历史就证明了吧?
另外,争论也是常态。正与误由实践证明,而不是由文字。
国庆快乐!👍👍👍
眼光独到!👍👍👍
👍
👍
谢谢回复,早点休息!🙏
你的文章我多有浏览,现在正式发表一下我的见解,只是言为心声,若有冒犯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一.无论批不批判,社会依旧会进步,这是自然法则,也是人类本能,少了谁,地球照样运转。 二.没有人会傻到否定批判,你自己太过敏感。批判是人之本能,无须强调。 三.恕我直言,君勿见怪。你对传统文化了解太过片面,西化比较严重。但我觉得你可以宣扬西方文化,毕竟这是个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但如果想批判传统文化,应该全面深入了解以后再下定论。稻盛和夫,马云,李嘉诚,俞敏洪等,包括习大大,好像都不比你差吧,人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似乎没你这么偏激。我曾经也专门研究过西方哲学,但至今也没想到有什么好批判的,只是不同环境下产生的不同思想罢了,有人赞同,有人反对,都很正常。批判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上下五千年,哪一个历史风云人物不是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只是当今社会,需要与时俱进,与时偕行罢了。你没有真正把握真髓,从来没有好好静下心来领悟,就随便议论,未免有点过于唐突。
续上:
三是当今国人研学国学的目的恐怕不是复古回头,更多的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真正的继承是要搞清楚哪些不能继承,才能有所创新。如果搞不清楚哪些该弃,还缺哪些,哪些要创新,最终也决不会有好的传承和发扬。但您要是说,老祖宗留下的思想都对,都圆满了,没有不适用今天的,如果有错、有缺憾,那也是今人读不懂或理解错了,我也无话可说。那只能等待时间来检验今天所创造的历史。
最后一点,我研读体会思想文化,从不停留在纸面上,纸上得来终觉浅。国学在现实中,国人是怎么理解的,是怎么弘扬的?在当今的文化市场上大行其道的都是些什么思想文化,我相信您比我更清楚。国学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和文化市场上,近二十年来都异化为宫斗谋斗权斗、斗智斗心斗宠。历史上还曾有更可怕的异化,比如《厚黑学》等所谓的"处世哲学"。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有谁给过解释?国学里有无自身容易异化的基因?
再次感谢您非同一般、用心良苦的留言!
本人回复:
首先对您如此认真的回复表示感谢,也向您严谨的治学态度表示敬佩!
我的观点有四: 一是我对传统文化从没有全盘否定,也不可能这样做,只要是中国人谁也不会这样做,也做不到,也做不成。中华传统文化里精华当然居多,这不用多论。你可以再看看我的简书《我们处于什么样的时代,当有怎样的思考?》一文,里面表达得更清楚。
二是您说的批判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里自古有之,而且是自然而然的主流,这条我不同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优良党风区别于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政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如果数千年来就有之,就不会把这一条当作法宝了。正因为历来稀有,才是法宝。事实上,批判精神缺乏是早期的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最深刻的一致认识。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他们都曾是国学大师,陈独秀是北大文科学长,毛泽东还曾是心学大师,见其雄文《心之力》。这一条,我不与您争论。历史自有公论,历史并未终结,今天还在创造历史。
四.传统文化绝不是你说的那种培养“好好先生”,那是孔子所谓的“乡愿,德之贼也。”传统文化之所以不强调批判是建立在人情世故的角度而言,最关键是要有良好的“批判态度”,谁都不喜欢带着情绪发泄的那种“无脑喷”,想必你也反感这种人。历史上敢于批判的儒者不在少数,孟子的批判精神堪称绝顶,有人说他太好辩了,孟子说“吾岂好辩哉,吾不得已也。”后来像范缜,王充,韩愈等,还有那些敢于为民请命,敢于进谏,敢于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忠义之士,哪个是“好好先生”,但他们都是儒家的忠实粉丝。他们的批判是为了正义,为了真理,为了信念,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鼓吹批判。再者,真正学习传统文化的人不仅能够批判,而且很会批判。本人演讲很多次,论口才也不算太差,批判何其简单,关键是要批判的有效果,有意义。不是一天到晚“嗷嗷叫”:要批判!要批判!当别人看到你动不动想批判这,批判那时,都唯恐避之不及,你的批判谁能听得进去。无论如何,绝对不可忽视内在的修养,应该是在修养内在的前提下去批判,这样才比较公正客观。因为假如你的内心很不平静,你看事情往往就会偏激,如何给予正确的批判。因此,你对传统文化尤其儒家的批判,如实说,非常不客观。
五.无论人性是善也好,是恶也罢,都没错,因为人性确实有善也有恶。我不跟你讨论这个艰深的问题,姑且就说人性本恶吧。既然人性本恶,那就更应该强调修为,更不可否定传统文化,否则照当今这种物欲横流的局面来看,只能越来越恶。没有人会否定法制,不用你强调法制。但人毕竟是人,完全通过法制,人就成了机器。假如人不靠自身的修养约束,完全通过法制,到头来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当人的欲望越来越膨胀的时候,法制也将顾此失彼。关于传统文化中的修养问题,自古都很难做到,真君子毕竟是少数。但有点自我道德约束,总比完全放任要好。而且修养是逐步提升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关键要有一颗向道之心,有这颗种子在,迟早也会生根发芽。宁可在求道的小路上屡次跌倒,也不愿在放任的大路上浪费生命。何况修养好者大有人在,还是请你好好静静吧,否则容易把别人都想的跟你一样。
六.关于你说的“中庸”问题,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你说的是你理解的中庸,不是孔子所言的中庸。中庸是一种精神气象,不是外在的言行举止,通俗点讲,是对内心欲望情感的一种合理的调节,所谓“喜怒哀乐之谓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无论怎么样,不可否认的是,自古能成大事者,大多都有一种“气定神闲,稳重泰然”的品质,这也是趋向中庸的一种修为。孔子周游列国“知其不可而为之”,如果从行为上看,那就不是中庸。子路宁死不屈,也不是中庸。岳飞,文天祥,谭嗣同等都不是中庸。儒家还强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等各种浩然正气的言论,从这些行为来看,都不是中庸,但却是儒家的一种精神品格,正是这种精神才让我们中华民族永远打不垮。真正的中庸是孔子七十岁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那种状态,是一种内化的状态,也是一种至善的状态,是把“人心”和“道心”调节到极致的状态,是要一步步才能修成的。不是做事恰到好处,不能过分那么简单。甚至头悬梁,锥刺股,断粥划齑,囊萤映雪等都是儒家比较赞叹的,这些看起来都是过分的行为,中庸了吗?中庸没那么容易达到,否则孔子就不会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七.最后给你提两点建议:1.有时间让自己多静一静,你看待问题可能会更深入全面,文笔可能会更好。2.对于传统文化如果你一定要批判,哪怕是要批判儒家思想,请你把儒家十三经都看明白再说。传统文化不是不能批判,不是没有糟粕,而且是大大的有,但你得真正看明白,最好是对传统文化的精髓实践一番再来批判,相信你的批判会更让人服气。
有理!
😹
👍👍
🍇🍇🍇
文章发不出来了😳
👍
👍
😹
马上买来读,谢谢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