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学看辩证唯物主义,有新的领会。对辩证唯物主义总有一种猫吃团鱼——找不到头的感觉。直到最近才有一些新的理解,感觉有一点点懂了。
从心学的角度看,人在世界的种种言行,均起源于意欲。意欲起源于躯壳的存在。这即是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物质决定意识的一种情况。意欲的实现,因为要变动物质的现有形式(比如吃饭,要把饭煮熟,吃到肚子里消化),这就形成矛盾。这就是精神和物质之所以成为第一矛盾,成为哲学主线的由来。所谓的精神,就是人的精神,心学之所谓“心”,即人的本质所在。佛教所谓自性。
依此理解,人的一生确实与矛盾为伍,须臾不能离。
另外,初学矛盾概念的人,总是难以把握矛盾的准确意思。教材上的系列定义,不是加深和促进大家的理解,反而越搞越偏。其实,毛泽东在矛盾论里面明确说过,矛盾即问题。但是,我们在读书时,对问题二字的理解往往也是把握不准的。
在汉语中,问题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带问号的问题。比如,三加二等于几?这是一个问题。另一个意思,问题就是麻烦,困难,矛盾的意思。比如,我们在实施人工智能相关计划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缺乏人才和资金。这时候的问题,往往是困难和麻烦的意思。这第二个意思才是矛盾就是问题的真意。
所以,矛盾普遍存在的意思,就是问题和麻烦(实现自己意欲时必然遇到阻碍)必然存在、广泛存在的意思。也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意思。这是必然的。必然的原因就是,人的意欲与物质世界的现状不一样,需要通过驱动躯壳去改变物质的现状,获得自己想要的状况。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努力”。这是需要付出的。付出就是一种矛盾。付出的代价有大小,目的也不定能达到,于是形成平常所说大的麻烦和困难。我们的想法和自己的能力资源相匹配,就叫做克服了困难,精神变物质,其实就是精神战胜了物质,精神一方取得了上风,实现了人的意志。大多时候,无法实现,成为空想,就叫做唯心主义,失败,没有掌握事物规律,物质决定了意识。
所以,官方宣传说,习近平的问题意识的提法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有一定道理的。知识分子中,有莫名的一种贬低官方哲学的风气。但学习哲学发展史,中国历史,可以分明的看到,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当时知识分子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即便我们今天认识到其中一些问题,主要是表达方式有些跟不上时代,有些被证明错了,有些发现值得商榷,有些发现没多大用处。也不能彻底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尤其是发展了的有深刻中国烙印的辩证唯物主义。我们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动不动否定一切。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明白,我们的新的更好的哲学只能从我们的原来的哲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别无可能。
进一步,按毛泽东的说法,一堆麻烦当中,一个麻烦是主要的。要集中精力解决这一个。一堆需求中,有一个主要的,重点满足这一个。一个麻烦中,总有一边占上风,或者能力占上风,叫问题不大;或者物质世界占上风,叫有难度,成功希望渺茫。如果是做别人的思想工作,我们就要把握这个矛盾,比如告诉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某些实质性的帮助,让别人树立信心,达成意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