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对韩寒之印象
在没有看到韩寒的书之前,总会听到某些专家的意见大致是一个毛孩子,中学都没毕业 ,能写出什么惊天巨著,切莫误人子弟等云云。
可能就是天真的太在意专家的云云,才没有接触韩寒的作品。存在就有其意义,需要能产生价值。
专家的话你如果信就信了,不信就当个屁放了。就像几千年来的神话一样,前辈告诫我们,信则有,不信则无,个人鉴别,没有一方强迫另一方而已。
偶然间接触到韩寒的作品,可能是免费的书的缘故吧。读了《零下一度》《一座城池》还有今天聊的这本书。可能不有看到他的经典著作,比如《三重门》《毒》《像少年啦飞驰》等。
近来相见,没有恨晚。就像任真老师说的:好的作品就像美酒,酒香不怕巷子深。迟早会被人看到,看到倒是其一主要是要有兴趣,其二是让人读下去的欲望。
今天写下这些,申明不是书评,也不是荐书,而是本人的读后的一个想法,就像是读过后能自己输出点什么才算是自己看明白了。我想作为读书记事要妥贴些,记事本是留给自己看的,既然要输出点什么,也就试着写点什么。
虽说韩寒高中没有毕业就退学了,这是他个人的生活方式。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个人隐私,我们这些凡人是没有权力加以评说,当然所谓的砖家也不应该质疑。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韩寒虽然阅历不够,但他看了很多书,能把书里面的东西融汇贯通。他特有的放达不羁与青春叛逆溶为一体,加上他自己的语言天赋与才思敏捷造就了他高中文凭的写作文采。
二、《通稿二零零三》要表达怎么样的通意
此书是韩寒退学四年后写的,通篇批评教育的失败,分十七篇对学校的各个方面进行了问题的评说。对于一位局中人与局外人之间的论调,学校毕业是有文凭的,而文凭只代表你完成了学业,并不代表你个人的能力有多高多强,归根到底还是要以能力论实力。在很多人眼里,在什么年纪就应该做什么事,该学习就得去学校。这个道理是我们100个人都明白的一个道理,指向性很明确。但作者认为:大多数人首先就没有彻底弄明白,学习和上学,教育和教材完全是两个概念。学习未必要在学校里学,而在学校里往往不是在学习。
某些砖家知道韩寒退学后,痛心疾首地劝戒韩寒,你不能停止学习啊,这样会毁了你啊。而韩寒却认为:过高的文凭其实已经毁了他们,而学历越高的人往往思维越僵化。因为谁告诉他们我已经停止学习了?我只是不在学校学习而已。我在外面学习得挺好的,每天不知不觉就学习了解到很多东西。比如做那个节目的当天我就学习了解到,往往学历越高越笨得打结这个常识。
自由学习与捆绑式教育的冲突。
三、《通稿二零零三》精彩段句
摘《语文的问题》:写作能力是一个很基本的能力,那些写不出作文没有交作业的人,他们肯定会想出种种符合逻辑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没有写作文,并且直视老师的眼睛进行心跳都不加快的撒谎,这就说明这人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他只要能把刚才说的话记下来,就是不错的文章。
摘《诗歌的问题》:大部分的诗歌就是把一篇三流的散文拆成一句一行写。
摘《压力的问题》:有的人就算生活美满,也会为生活为什么这样美满而哀怨。
摘《英语的问题》:闭上眼睛以为是在牛津,睁开眼睛一看是在天津。很不幸的,因为国力和历史等等原因,我们要被迫学习一门外语,而且这个学科占有比语文重要得多的位置。
摘《恋爱的问题》:可能纯真的爱情只能在学校发生。
摘《性格的问题》:班级不是狗还会前腿和后腿。
…
四、对《通稿二零零三》个人的读后想法
此作品,虽有些血气方刚之冲劲,但也不碍欣赏其文的调侃。事实与客观其实拿捏得很有分寸,写的都是自己思考的沉淀,反映出那时代社会的畸形,给人以重温那时代功课的复习,很是解压,值得理性阅读与体验,有种换个地方呼吸的感觉。
个人读后体会,不喜勿喷,飘过。
网友评论